"生产、生活"双管齐下 | ||
坚持绿色经济 | ||
|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在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上,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求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的范围很广,包括但不局限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绿色服务业等。新时代背景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向绿色经济转型发展是成都市当前工业发展阶段的必要路径,旨在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更具有包容性的产业生态环境。 |
|
政策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7年7月2日召开的产业发展大会上,就已明确将绿色经济列为支持培育的六种新经济模式之一;2017年11月9日,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再次提出要把着力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六大新经济形态"之一。绿色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代表了成都市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之一。 绿色产业基础优势: 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具备一定基础和实力,以成都为例,在绿色农业领域,成都推出了"天府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色有机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而且已成功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在绿色服务业领域——碳交易方面,成都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为依托,加快建设西部碳交易中心。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成都累计成交碳减排量约170万吨,在全国9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中排名第五位。 人才与技术创新优势: 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要素是人才和技术,国家近年来实施了多项人才政策和创新政策,积极寻求各方面智力资源支撑绿色经济发展。丰富的人才资源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要素支撑。此外,国家技术创新载体多,实力强劲,在节能环保、新能源两大领域,拥有各类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独立科研机构等创新载体。丰富的人才资源与技术创新优势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要素支撑。 |
|
1. 加大绿色经济宣传: 绿色转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以互补的方式分工合作。加强绿色发展宣传,让民众提高对发展绿色经济的认识。从基层政府做起,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上取得突破,让民众真正理解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本质区别,通过创新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教育、示范展览等,将难以理解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概念逐渐普及。 |
2. 坚持政策导向: 在当前阶段,结合城市定位和2017年新经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一系列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标志性的地方性政策,大幅度提升绿色经济发展信心。支持企业家做绿色企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市。 |
3. 创新体制机制: 进行区域性绿色发展试点,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三次产业的绿色转型。紧密结合国家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对当前城市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进行整合。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标准,因地制宜地制定干部考核、土地、财税和金融等制度与举措。推进与落实"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方案,推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建立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导,率先推进经济带发展。 |
![]() |
4. 环保与社会综合治理: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为绿色产业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和推动产业价值链绿色化。将目前较为突出的空气污染、食品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和生态修复等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对污染的严格治理就是对绿色经济最大的支持。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
|
5.对标国际都市发展: "利用优势,承担责任",试点城市不仅应该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先行者,还应为国家层面提供经验建议。试点城市要体现自身的历史定位担当和使命感,要立足全国,对标世界,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借鉴经验,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发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提供绿色发展宝贵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