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产业研究
CMIC:从Uber看专车企业突破同质竞争红海

发布时间:2015-04-22 11:42:41

来源:赛迪顾问

作者:王延鹏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专车企业上线,越来越多的人们出行打车不再仅限于出租车,而是叫专车接送。这既得益于快的与滴滴的补贴大战培养了用户的打车习惯,也得益于专车服务的多样性与全面性。
 
  一、打车市场格局已定,专车市场飞速发展
 
  (一)打车市场快速发展培养用户习惯
 
  打车软件最先在打车难的一线城市流行,随着乘客端和司机端用户的激增,覆盖区域深入二三线城市,2012年一年时间市场就获得了400万注册量,随后上百家打车应用上线,推动了打车应用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竞争激烈化,再加上互联网巨头的介入,打车行业面临全面洗牌。截止到2013年6月,主流打车企业累计融资超过4000万美元,风投看中打车行业的前景,而互联网公司则看中其作为流量入口的价值。2013年12月,由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打车和腾讯支持的滴滴打车开始进入烧钱抢客源的补贴大战。这次补贴大战快速推动了国内打车应用市场的发展,使得打车类应用的用户黏性得以提升,为打车市场的快速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车企业涌现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补贴大战使得快的和滴滴的出租车打车市场份额高达99%以上,同时用户激情的消退也使得两大打车应用寻求新的模式,在2014年10月分别推出了针对高端用户的一号专车和滴滴专车,从出租车领域转移到专车业务上,争抢中高端市场。而在这个领域,国内已有成熟的易到用车和国外专车应用企业Uber以及其他一些提供专车出行的企业,通过优惠券及打折等方式补贴用户。2015年2月快的与滴滴宣布合并,两大巨头的结合将会对竞争已然非常激烈的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行业格局极有可能快速形成。专车市场随着市场细分越来越细致,政策方面的明朗化以及用户行为习惯养成,市场在飞速发展的同时逐步趋向成熟。
 
  二、Uber把握时机进入国内市场,稳步开展业务
 
  Uber是一家来自美国旧金山的打车应用公司,成立于2009年,提供豪华车型的预约服务。Uber在中国采用与租车公司合作,由租车公司提供车辆和司机并与租车公司分成的盈利模式。近两年,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逐渐消失,且从过往的历史看,由硅谷来到中国市场发展的企业如Google,Facebook等几乎都黯然退出中国,Uber是否会像那些外企一样水土不服还未可知,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从进入中国市场到在专车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Uber目前的发展还是很可观的,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Uber在中国的发展策略。
 
  以城市为单位,扁平化管理控制市场。Uber在全球范围已经覆盖了120多座城市,其中亚太地区25座。在中国大陆,已经先后进入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成都、武汉七座城市,其中上海是Uber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城市。Uber的扩张逻辑和规律是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对新市场是用城市作为划分单位,所以不会有“中国区负责人”这样的职位,而是在每个城市分别有运营负责人。在每一个城市,Uber入驻的过程都很相似:调研-上线-运营-正式发布,例如在上海,4月开始调研,8月上线,次年2月才正式召开发布会。Uber会去有需求的市场,观察调研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投入更多的资源。尽管已经进驻了国内7个城市,Uber仍然保持了一个轻量的团队构成,目前Uber在大陆的员工仅有50多人,其中北京团队10人左右。
 
  以高端为目标,个性化服务切入市场。Uber的收费模式是由起步价、每分钟费用和每公里费用的总计来计算的。Uber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仅有的模式为UberBlack,采取与租车公司合作的方式,车型包括奔驰S系、宝马7系、奥迪A系等豪华车型,为高端客户提供出行方案,以北京为例,UberBlack的起步价为18元,每分钟0.7元,每公里3.85元,最低费用为30元人民币。随后Uber在大陆推出了UberX,面向中端客户,车型包括丰田卡罗拉、现代伊兰特以及别克君越等经济型轿车,起步价仅为15元。可以看出,Uber进入中国定位于中高端用户,以及提供定制化服务来打开中国市场。

以拼车为卖点,非营利模式开拓市场。北京市政府在2014年1月出台了《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让拼车的行为有法可依,按照是否分摊费用分为公益型合乘和互助型合乘。于是Uber以公益的形式将庞大的“空车”资源利用起来,在2014年8月,Uber推出了首个本地化服务People’s Uber,借助Uber的技术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提供最多四人的拼车服务,起步价低于出租车,同时支持平摊车费。在北京,People’s Uber起步价为0,每分钟0.35元,每公里2.17元,最低消费12元。Uber以拼车为契机,低价切入市场,从而增加用户数量,提高用户黏性。
 
  以活动为线索,吸引用户积极参与。Uber自进入中国后,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可以看出在本地化战略上花了大力气。例如与Corona啤酒联合举办日落派对,前一百位参与的用户可以获得免费门票;与喜达屋酒店合作,为用户提供旅行积分;在情人节推出化妆及玫瑰花服务,春节提供舞狮表演;雾霾天气出行折扣活动,周一免费搭乘活动等。不仅如此,Uber还通过名人效益进行宣传,如巨星贝克汉姆声称退役后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名Uber司机;硅谷一家科技公司老总专门接加班到很晚的技术人员以招到优秀的员工,会直接谈到薪资问题。Uber通过这些活动宣传不仅打出了自己的名气,让用户有兴趣搭乘Uber,还借此来吸引司机,从而提高服务车辆的数量与质量,所以在使用Uber时看到豪车车主作为司机并不罕见,可谓一举两得。Uber还通过与百度等国内企业合作来获得更加详细的数据及资源,积极打造本地化战略。
 
  三、立足中国专车市场,专车企业需从四方面抢占先机
 
  在目前的专车市场中,有深耕市场近五年的易到用车、快的滴滴合并前各自的一号专车与滴滴专车、与百度合作的外资专车鼻祖Uber、拥有近6万辆车源的神舟租车以及一嗨租车等专车企业,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玩法”,从目前在一线城市的竞争情况来看,未来极有可能出现烧钱抢占市场的大战,任何一家专车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如何抢占先机对现阶段的专车企业尤为重要,需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自身竞争力。
 
  加强业务灵活性以应对不成熟政策环境。在中国发展需遵循中国政策。近期,滴滴专车等企业被曝“黑车洗白”及“非法营运”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正常运营和品牌形象。虽然目前出台了几项政策,不允许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运营等,但仍不十分完善,随着市场的成熟,监管会越来越明确,企业要随时根据政策调整自身运营模式及发展战略,控制好风险,企业运营只有在符合政策的条件下,才有精力和其他企业竞争。目前很多专车企业由于没有自己的车辆和司机,只是充当中介职能,搭建一个技术平台以连接用户与租车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很有可能会去中介化,租车公司会提供自己的叫车软件,因此这类企业要时刻把握市场需求的本质和业务的灵活性来确保不会被挤出市场。
 
  明确细分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吸引用户。从UberBlack到UberX再到People’s Uber,随着用户定位及细分市场的细化,Uber用它自己的模式已经渐渐包涵了整个专车市场。目前,专车企业提供的服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经济型、舒适型、商务型以及豪华型。但每个企业有各自的优势,例如快的和滴滴由于占有出租车打车市场99%的份额,拥有庞大的潜在客户;易到的精细化地图和多年本地市场的研究;Uber来自国外最先进的算法技术及国际资源。企业在培养用户行为的同时要充分了解细分市场,明确企业的定位,运营模式要“接地气”,行业的未来是由技术和数据驱动的,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及更优质的服务,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脱颖而出。同时要加速提升车辆数量,目前呈现的局面是用户数量大于司机数量,很多用户叫不到车或等待时间过长,极大影响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上下游产业融合,寻求新模式以突破同质竞争红海。随着加入专车市场的企业增多,市场盈利模式并不十分清晰,固守在专车市场并不明智,企业需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例如向上游延伸专车企业建立租车公司甚至于造车业务,向下游延伸租车企业推出专车应用等,进而延伸产业链的布局。或者与传统车企合作,共同研发绿色能源汽车并向用户推广对于传统车企及互联网企业是双赢的局面。除了纵向的融合以外,专车企业也可以横向扩展,并不只限于接送用户,未来的模式可以从同城快递,极速送达的角度寻求突破,与快递及物流公司合作等方式,一方面扩大产业面,突破同质竞争红海,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战略布局铺路,探寻操作的可行性。
 
  跨行业合作,探寻新的增长模式。对于专车企业来说,可谓是没有行业限制的,人们主要出行就可以用得上专车服务。例如Uber与喜达屋酒店的合作,与侨福芳草地购物广场的合作等。市场竞争激烈,不能只局限于最基础的方向,需要与各行各业深入结合,形成一种特定的“绑定”模式,使用户在去到某个地点或做某件事情等一定条件下,会想到专车服务,一方面提升知名度,树立了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目前专车市场仍处在补贴阶段,盈利模式还不十分清晰,明确自身的盈利尤为重要,是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

责任编辑:Lily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