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辛鹏骏:网络初具规模,蹈厉5G应用“集

在当前5G网络初具规模、5G用户渗透率持续走高、5G创新...更多>>

刘文强:虚拟现实产业正在进入稳步发展期

7月15日,2021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新闻发布会在南...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电子信息通信 > 软件与IT服务 > 报告内容
2010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报告
纸介质定价: 电子MAIL版定价:12000.0 纸介+电子版定价:
完成日期:2010-10-12 24小时购买热线:010-8855 8925
推荐指数:

报告简介

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和高成长等特性,在推动各行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当前,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服务业,并以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为重点积极推动产业发展。2000年,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制度正式实施,对规范系统集成服务市场、促进系统集成服务企业成长壮大、带动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整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将加快培育信息技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列为主要任务,提出“促进信息服务业务和模式创新,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产业范畴不断拓展,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设计与开发服务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齐头并进,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加快发展的产业均衡发展格局,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业务领域不断细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两化融合”进程不断推进和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都为信息技术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对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作为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主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在全面调研行业现状的基础上,组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写了《2010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报告》,总结国内外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形势,思考产业未来发展思路。
    希望本发展报告能够为产业主管部门、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行业组织等相关单位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同时希望社会各界能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为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出谋划策。

报告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信息技术服务业概述
一、信息技术服务的定义和分类
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有助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实施
(三)有助于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竞争力提升 
第二章 世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状况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平稳增长,产业进入调整阶段
(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新兴国家成为亮点
(三)技术产业融合加深,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四)外包模式快速普及,市场需求得到释放
二、发展趋势
(一)市场潜力深度发掘,产业规模继续增长
(二)业务形态不断创新,服务范围持续拓展
(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成为关键
(四)资源整合速度加快,并购重组热度不减
第三章 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状况
一、产业发展状况
(一)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
(三)产业布局:聚集效应明显
(四)市场分布:内外市场兼顾
(五)人才结构:呈橄榄型分布
二、企业发展状况
(一)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
(二)企业实力:核心竞争力缺乏
(三)服务能力:服务品质待升级
第四章 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展望
一、面临形势
(一)国际形势
(二)国内形势
二、发展趋势
(一)总体趋势
(二)市场趋势
(三)技术趋势
(四)企业趋势
(五)渠道趋势
三、规模预测
第五章 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一、产业发展思路
(一)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二)推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三)努力培育国内市场需求
(四)加快推进标准研制工作
(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六)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企业发展建议
(一)加快信息服务产品化进程
(二)进一步优化服务产品结构
(三)注重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
(四)加强企业品牌和形象建设
(五)积极应用行业标准化成果
(六)注重发掘中小型企业市场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