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辛鹏骏:网络初具规模,蹈厉5G应用“集

在当前5G网络初具规模、5G用户渗透率持续走高、5G创新...更多>>

刘文强:虚拟现实产业正在进入稳步发展期

7月15日,2021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新闻发布会在南...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电子信息通信 > 软件与IT服务 > 报告内容
2009-2010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总报告
纸介质定价:13000.0 电子MAIL版定价:15000.0 纸介+电子版定价:16000.0
完成日期:2010-02-28 24小时购买热线:010-8855 8925
推荐指数:

报告简介


研究领域: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家用视听、电子器件、电子元件等),软件业,电信业
涉及厂商:Intel、HP、微软、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用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
报告推荐
  2009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受三重压力的巨大影响,经历了深度调整过程:一方面是受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周期的中长期影响,促使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在2008年确认增长趋缓的大趋势后,进一步延续、并加深了增速趋缓的整体趋势;另一方面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中短期影响,中国信息产业在外需急剧下降的牵引下,经历了低位触底、企稳回升态势逐步明朗的深度调整过程。而从产业结构来看,导致产业大幅调整的关键因素在于电子制造业,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成倒逼之势;而软件、电信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2010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整体形势总体将好于2009年,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对外需的提振作用有限,特别是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是以年度为单位的漫长过程。从国内看,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面临扩大内需存在制约、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等诸多挑战。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长期影响,欧美日发达国家,均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客观上对中国形成压力和制约。而信息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必将使得信息产业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焦点。
  新一轮产业调整、全球竞争大幕已经拉开。对中国信息产业而言,全球产业发展大势趋缓的背景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显得尤为迫切;而在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新兴产业竞争态势面前,中国信息产业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与特点,政府、企业又该如何抉择,顺势而发,成为了业界同仁关注的焦点。赛迪发布的《2009-2010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总报告》,全面总结近几年全球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深入研究中国信息产业各环节、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特点,重点分析中国信息产业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对中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乃至国际企业的发展策略,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翔实的产业描述数据,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盈利、创新能力、对外依存等角度刻画年度发展变化,洞察行业发展动向。
  深入研究产业链状况与趋势,从产业链条与环节的竞争表现、价值流动、演进趋势等维度总结发展规律,探索占据主动的路径。
  对未来产业的深度量化预测,就整体和细分市场展开建模回归与专家校验,得出有价值的趋势分析与定量结果。

报告目录

目  录
研究对象 1
主要结论 1
重要发现 2
一、2009-2010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状况概述 4
(一) 发展现状 4
1、产业规模与增长 4
2、产业结构 5
3、产业转移 6
(二) 基本特点 7
1、产业总体规模有所扩张,但增幅明显下滑 7
2、电子信息产业利润逐季回升 7
3、进出口仍呈负增长,降幅继续收窄 8
(三) 重点细分产业分析 8
1、电子设备制造业 9
2、软件业 12
3、电信业 15
二、2009-2010年中国信息产业区域发展状况与竞争格局 19
(一) 重点区域发展状况 19
1、产业规模与结构 20
2、区域重点城市产业规模 23
3、园区建设情况 25
(二) 区域竞争格局 26
1、竞争地位 26
2、竞争途径和手段 28
三、中国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 30
(一) 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30
1、经济基础 30
2、产业要素 30
3、制度环境 31
4、产业氛围 32
(二) 指标体系 33
1、指标设计原则 33
2、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34
(三) 评估方法与流程 37
1、评估方法 37
2、评估流程 38
四、2009-2010年中国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估结果与分析 39
(一) 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39
1、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总排名 39
2、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分区域排名 41
(二) 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驱动指标评价 45
1、产业基础十佳城市 45
2、产业载体十佳城市 47
3、产业要素十佳城市 49
4、产业环境十佳城市 50
五、2010-2012年中国重点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2
(一)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低碳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52
(二) “两化”融合走向深入,为信息产业带来活力 53
(三) 3G影响信息产业未来格局 53
(四) 地理信息产业或成新热点 54
六、赛迪建议 56
(一) 区域发展战略建议 56
1、环渤海地区 56
2、长三角地区 56
3、珠三角地区 57
(二) 产业发展建议 57
1、大力促进核心基础产业实现阶段性突破 57
2、将软件产业作为突破的又一重点 58
3、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58
4、促进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59
(三) 城市发展建议 59
1、北京:加强研发,巩固战略性产业 59
2、青岛:打造全国信息家电制造中心 60
3、大连:与国际接轨,创出软件名牌 60
4、上海:大力发展软件和芯片设计业 60
5、苏州:加强对产业园区的投入 60
6、无锡:重点建设“感知中国”中心 61
7、深圳:扩大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61
8、东莞: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61
9、武汉:大力发展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和光电业 62
10、成都: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推进信息制造业发展 62
11、西安:IC设计和软件业是重点 63
报告说明 64
 
表目录
表1  2005-2009年中国信息产业规模与增长 4
表2  2005-2009年中国信息产业细分产业规模与增长 5
表3  2009年1-11月各地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 7
表4  2009年各季度电子信息产业销售利润率完成情况 7
表5  信息产业细分行业分类表 8
表6  2005-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规模与增长 9
表7  2005-2009年中国软件业规模与增长 12
表8  2005-2009年中国电信业规模与增长 15
表9  中国信息产业主要区域及城市 19
表10  中国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四级梯队 39
表11  中国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估总排名 40
表12  中国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估环渤海地区排名 41
表13  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估长三角地区排名 43
表14  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估珠三角地区排名 44
表15  城市信息产业基础评估结果 45
表16  城市信息产业基础十佳城市 46
表17  城市信息产业载体评估结果 47
表18  城市信息产业载体十佳城市 47
表19  城市信息产业要素评估结果 49
表20  城市信息产业要素十佳城市 49
表21  城市信息产业环境评估结果 50
表22  城市信息产业环境十佳城市 51


 
图目录
图1  2005-2009年中国信息产业规模及增长 4
图2  2005-2009年中国信息产业细分产业规模及增长 5
图3  2005-2009年中国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结构 6
图4  2005-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规模与增长 10
图5  2009年电子设备制造产业收入结构 10
图6  2005-2009年中国软件业规模与增长 13
图7  2009年软件产业收入结构 13
图8  2005-2009年中国电信业规模与增长 15
图9  2009年电信产业收入结构 16
图10  分地区信息产业规模比例 20
图11  环渤海地区信息产业细分结构 21
图12  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细分结构 22
图13  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细分结构 23
图14  2009年中国主要城市信息产业规模 23
图15  各区域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数量 26
图16  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 36
图17  城市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估流程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