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帮助中心|添加收藏|English
行业研究免费推送

CMIC微信公众平台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交通运输物流 > 交通设备 > 报告内容
相关推荐 相关报告 相关研究 特色系列 促销专区
2006年-2007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兼并(并购)重组决策分析报告
分享到:
A635 【    打印】 【  发给朋友】 【  行业最新订阅】 【  网上购买】
报告字数:80000 报告页数:350 报告图表数:200
纸介质定价:9600.0 电子MAIL版定价:11800.0 纸介+电子版定价:12200.0
完成日期:2007-03-10 24小时购买热线:010-8855 8925/43
推荐指数:
报告简介
英文、日文、韩语、意大利语、法语(需要5个工作日完成)
1.中国船舶制造业现状

国际船舶制造基地50年代开始从西欧转向日本,70年代转向韩国。日本以1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船舶制造大国,韩国以9年的时间超过欧美成为世界第二大船舶制造国,中国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第三的地位。近期发改委提出要在2015年打造第一船舶制造国,并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以此为契机推进船舶工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以集团化发展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大船舶制造基地。国防科工委提出的目标是: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接近日本、韩国当时的水平。同时,在船舶制造总量上,从2005年船舶产量10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6%左右;到2015年达24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在吨位方面达到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船舶制造大国。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仍然乐观,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全球海运量继续增长,国内、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十一五”期间,中国新船需求量为3100万载重吨,年均需求量约为620万载重吨。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船舶制造大国、强国,是中国船舶制造界的共同目标。以中国船舶工业“国家队”两大船舶集团为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提出,到2010年,年船舶制造产量要确保900万载重吨,力争1000万载重吨,进入世界船舶制造集团“三强”行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提出,到2010年,年船舶制造能力要达到1000万载重吨。

根据船舶行业现在的发展现状以及,船舶行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市场的竞争格局,船舶行业的竞争格局必然会推动船舶行业的兼并重组并购,分析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兼并重组具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低廉的人工成本是吸引外资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或直接投资建厂的根本原因。

其二,市场前景广阔。按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船舶制造总量的统计数据,以载重吨计,中国船舶制造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7%、23%、18%。中国承接新船订单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分析认为因此在良好的市场前景的前提下,会不段的吸引行业内的竞争,形成不同地区的竞争格局,加速船舶制造业的发展,竞争的格局的形成,寻求行业内的优势,必然会出现兼并重组并购的结果。

第三,民营资本看好船舶制造业。为了拓展发展空间,获得理想收益,民营投资供不应求的船舶制造业,将是船舶行业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中国船舶制造业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根据现在船舶行业的竞争特点,以及船舶行业的发展规律,分析,未来中国船舶制造业兼并重组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其一,延长产业链的纵向并购。延长产业链并购不仅可以拓宽业务范围,保证供应或销售环节。而且可以降低集团整体运营成本,提升规模竞争力。如近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就准备与芬兰瓦锡兰集团、日本三菱重工(MHI)共同组建合资企业,在中国制造大型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

其二,外资收购国内船舶制造企业。为了控制成本,提升自身竞争力,大宇、三星、现代、三菱重工等日韩船舶制造企业纷纷计划或已经在国内投资建厂或成立合资公司。

其三,非业内资本的混合型并购。由于看中船舶制造业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众多民营资本竞相收购船舶制造企业。经营钢铁、IT甚至房地产的部分资本已有进入船舶制造业的先兆。

其四,因军工调整而产生的兼并重组。如大船修造、江南船舶制造厂、渤海重工、沪东中华以及4810厂等,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摇篮。在国家力主建立蓝水海军的新时期,必将会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扶植几大军工船舶制造企业向规模化发展。

其五,执行集团运营战略为目的重组。如沪东重机向中船集团等定向增发不超过4亿股,预计收购资产价值90亿元,募集现金30亿元。其中中船集团拟以资产认购不少于发行总量的59%,宝钢及上海电气以资产认购16%,其余部分由中国人寿、中船财务、宝钢集团、中信集团等以现金认购。完成后,新上市公司将持有外高桥100%的股权,澄西船舶100%的股权、远航文冲54%的股权。以实现中船集团优质资产整体上市。
报告目录
国办发【2002】47号

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2002年至2005年)

(二零零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软件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强。但总体上看,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特制定《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振兴软件产业指导思想: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努力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积极扩大出口。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业体系,实现我国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目标:到2005年,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软件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形成若干家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软件专业技术人才达到80万,人才结构得到优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系统。

  二、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实现2005年软件产业发展目标,要针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采取有效措施,把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把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与积极扩大出口结合起来,把培养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结合起来,推进软件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鼓励应用,内需拉动,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发展软件产业必须坚持以应用为主导。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一优势将更加明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拉动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头、引导和组织作用。政府部门要率先垂范,带动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使用正版软件和国产软件。对使用财政性资金的软件产品和信息化系统工程实施政府采购。通过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农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数字电视、“数字奥运”等一批国家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组织实施软件产业化示范项目。

  通过制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技术装备政策,促进传统行业、骨干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中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在机械、化工、冶金、有色、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等行业中,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生产线。鼓励和引导软件企业与应用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重点开发大型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应用中间件、工业自动化软件、嵌入式软件等产品。

  促进服务业大力采用软件产品和服务。金融、旅游、商贸、社区服务等行业要通过采用软件产品和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培育和发展文化、娱乐软件市场,用健康向上的娱乐软件占领文化阵地,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次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坚持开放,扩大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要充分利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扩大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符合国际惯例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增强软件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完善政策,促进出口。利用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其他软件园区的现有条件,建立若干个软件出口基地。实施适合软件交易特点的出口管理办法,为软件企业扩大出口创造条件。支持软件企业承担委托加工项目,逐步提高出口软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把我国软件出口拓展到应用服务、系统工程承包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推行软件工程过程管理,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加快软件出口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与重点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行业组织的信息交换机制,研究分析国际软件市场和技术发展动态,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吸引海外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于我国软件产业。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软件研究开发机构和生产企业。通过与国际著名信息企业合资、合作,壮大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培养高层次的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人才,提高我国软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出口能力。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在鼓励有条件的软件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服务机构。

  (三)深化改革,鼓励竞争,形成一批软件骨干企业。

  坟工在中国投资现状分析

2、 三菱重工核心竞争力分析

3、 三菱重工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第六节、 日立船舶制造

1、 日立船舶制造在中国投资现状分析

2、 日立船舶制造核心竞争力分析

3、 日立船舶制造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第七节、 大岛船舶制造

1、 大岛船舶制造在中国投资现状分析

2、 大岛船舶制造核心竞争力分析

3、 大岛船舶制造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第十二章 国内船舶制造业兼并重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建龙钢铁并购扬帆船舶

1、 兼并重组背景与核心价值分析

2、 兼并重组过程以及兼并重组方案分析

3、 重组整合后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清华同方收购江新船舶制造厂

1、 兼并重组背景与核心价值分析

2、 兼并重组过程以及兼并重组方案分析

3、 重组整合后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 韩国现代与灵山船业成立合资船舶制造公司

1、 兼并重组背景与核心价值分析

2、 兼并重组过程以及兼并重组方案分析

3、 重组整合后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 渤船机械收购锦州电焊条厂

1、 兼并重组背景与核心价值分析

2、 兼并重组过程以及兼并重组方案分析

3、 重组整合后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荷兰达门船舶制造集团收购常德船舶厂

1、 兼并重组背景与核心价值分析

2、 兼并重组过程以及兼并重组方案分析

3、 重组整合后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三章 中国船舶制造业兼并重组主体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

1、 集团公司概况

2、 公司主要产品分析

3、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4、 公司技术实力与生产能力分析

5、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6、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第二节、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

1、 集团公司概况

2、 公司主要产品分析

3、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4、 公司技术实力与生产能力分析

5、 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6、 公司兼并重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

第十四章 中国船舶制造业产业链特征以及兼并重组趋势分析

第一节、 船舶制造业产业链特征分析

第二节、 船舶制造业产业链间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第十五章 中国船舶制造业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第一节、 大型规模企业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1、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1.1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2企业战略发展瓶颈分析

1.3兼并重组可能性分析

2、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2.1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2.2企业战略发展瓶颈分析

2.3兼并重组可能性分析

第二节、 中小型规模企业兼并重组机会分析

1、 山东省黄海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1.1兼并重组可行性分析

1.2兼并重组价值分析

2、 浙江扬帆船舶集团

2.1兼并重组可行性分析

2.2兼并重组价值分析

3、 江苏新世纪船舶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3.1兼并重组可行性分析

3.2兼并重组价值分析

4、 浙江东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4.1兼并重组可行性分析

4.2兼并重组价值分析

5、 浙江威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5.1兼并重组可行性分析

5.2兼并重组价值分析

6、 广州市番禺区粤新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6.1兼并重组可行性分析

6.2兼并重组价值分析

7、 浙江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7.1兼并重组可行性分析

7.2兼并重组价值分析

第十六章 中国船舶制造业兼并重组风险分析

第一节、 管理风险

第二节、 财务风险

第三节、 技术风险

第四节、 生产风险

第十七章 中国船舶制造业兼并重组建议

相关报告
2016-2022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市场前景调研与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6年09月)
2016-2022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市场供需格局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6年09月)
2015-2021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战略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年08月)
“十三五”规划下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2016年04月)
2016-2020年中国船舶制造业现状分析及供需格局预测报告 (2016年03月)

购买热线

报告订阅  订单下载



Email:


  

行业分类

样刊

返回主页 | 关于我们 | 市场情报 | 新用户注册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