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报告 市场分析 名录数据 网上调查
 教育培训 英文报告 英文资讯 专项调研 关于我们
 
 
 相关推荐
相关报告
促销区
名录数据
培训光盘
培训招生
相关情报
相关资讯
2005—2006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研究报告
A042007年02月05日 打印 发给朋友【进入IT博客】 【Email咨询】
 
报告字数:40000
 
报告页数:70
 
报告图表数:0
 
纸介版定价(¥):0.0
 
电子MAIL版定价(¥):12000.0
 
纸介+电子版定价(¥):0.0
 
完成日期:
 
购买热线: 01088558943
  购买
 关键词
 
博客即时通讯流媒体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网络安全网络广告
网络交友网络视频虚拟社区网络游戏网络招聘网上购物网上招聘
电子邮件电子杂志电子支付威客B2BB2CC2C
P2PWeb2.0
 报告简介
2005年是全球互联网以及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关口,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则达到了1600万。这标志着博客正式从精英走向了大众,开启了互联网发展到真正个人化时代的帷幕,而互联网也从商业化进入社会化阶段。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互联网带给社会和网络层面的巨大跃迁。它是个人在经历作为互联网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信息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机会的创造者这一系列过程后,终于成为互联网的中心,并引发个人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生活方式变革。

2005年互联网网络层面的变革推动力则是互联网2.0的大行其道。以个性化、自组织、开放性等为特征的互联网2.0应用与服务——如博客、RSS、Web service、开放式API’s、Wiki、Tags(分类分众标签)、Bookmark、SN等在2005年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博客更成为2005年互联网发展的焦点。

2005年是中国的博客产业大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首先是中国的博客规模获得历史性突破,并得到资本的大力追捧——这尤其以博客网率先获得国内互联网2.0领域最大的一笔千万级美元的投资为标志;同时博客产业也初现雏形,市场区隔逐步形成、服务进一步深化、细化,价值链日趋完备,而商业模式也在博客服务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进一步探索着,虽然还没有一家博客服务商实现盈利,但没有人怀疑这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

2005博客大众化元年即将逝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对中国博客产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作了全面、深入并有侧重的回顾和分析,并对未来博客产业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希望能为业内人士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中国博客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报告目录
第一章 2005年互联网及博客整体发展状况概述 6

1.1 2005年互联网掀起2.0 浪潮 6

1.1.1 网民需求变化引发互联网应用升级 6

1.1.2 互联网2.0引发全球投资热 6

1.2 博客是互联网2.0核心元素 9

1.3 互联网2.0催生基于博客的第二代门户 10

1.3.1 “以人为本”是第二代门户核心理念 11

1.3.2 第二代门户的类型 13

1.3.3 基于博客的第二代门户 14

1.4 全球博客蓬勃发展 2005成为博客大众化元年 15

1.4.1 全球博客规模突破1亿 15

1.4.2 全球博客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 17

1.4.3 博客应用在国外发展迅猛 19

第二章 2005年是中国博客产业发展年 22

2.1 中国博客发展驶入快车道 22

2.1.1 博客规模持续高增长 22

2.1.2 博客服务提供商数量创新高 23

2.1.3 网民对博客的认知大幅度提升 24

2.1.4 博客网站访问量持续攀升 24

2.2 博客产业初步形成 27

2.2.1 投资快速增长是博客产业成型的前奏 27

2.2.2 市场竞争激烈 “圈地”成博客2005年关键词 27

2.2.3 国内博客服务商阵营区隔形成 28

2.2.4 博客服务日趋丰富 29

2.2.5 博客群体蕴藏巨大消费潜力 30

2.3 博客发展进入新阶段——博客2.0 32

2.3.1 博客大众化激发网民社会化需求 32

2.3.2 社会化需求促使博客自身的升级 33

2.3.3 理解博客2.0 34

2.3.4 博客2.0 vs. 博客1.0 35

2.3.5 博客2.0将实现分享经济 37

2.4 2005年中国博客发展标志事件综述 37

第三章 博客理念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 40

3.1 对博客认知的演化——从“日志”到“新生活方式” 40

3.1.1 早期:博客就是个人网络出版 40

3.1.2 进而:博客就是网民的家 41

3.1.3 现在:博客是沟通交流的综合平台 41

3.1.4 进行时:博客成为机会之家并引发新生活方式 41

3.2 推动博客成为新生活方式的社会驱动力 43

3.2.1 社会在搬家 43

3.2.2 个人在苏醒 43

3.2.3 价值在召唤 44

3.3 推动博客成为新生活方式的网络驱动力 44

3.3.1 个性化需求得到释放 44

3.3.2 关系构建促进机会产生和价值提升 45

3.3.3 需求匹配带来价值实现机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47

3.4 博客网引领博客服务新理念——新生活方式门户 48

3.4.1 网络时代消费者生活方式变化将决定企业命运 48

3.4.2 博客网洞察趋势变化提出博客服务新理念 50

3.4.3 博客网的目标:帮助博客实现价值 51

3.4.4 新生活方式理念蕴含新价值 52

第四章 博客商业模式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 55

4.1 目前博客商业模式发展状况 55

4.1.1 国内博客商业模式仍待突破 55

4.1.2 国外博客商业模式小有成功 56

4.2 当前成功的博客商业模式案例分析 56

4.2.1 MySpace商业模式分析 56

4.2.2 韩国CyWorld(赛我网)商业模式分析 59

4.3 未来具有潜力的博客创新商业模式 60

4.3.1 博客与广告—“博告”呼之欲出 61

4.3.2 博客与移动—移动博客被寄予厚望 63

4.3.3 博客与电子商务—企业博客震撼登场 64

4.3.4 博客与搜索—“博搜”引发联想 66

4.3.5 博客与内容出版—博客出版可能颠覆传统出版业 67

第五章 2006年中国博客产业发展展望 69

5.1 中国博客规模将突破6000万 69

5.2 支持千万级用户系统的博客服务平台将出现 69

5.3 博客服务进一步基础化 69

5.4 博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69

5.5 市场格局仍扑朔迷离 69

5.6 微软MSN Space将是中国博客运营商的心中之痛 70

5.7 中国3G发照在即将促使移动博客潜能释放 70

5.8 博客将继续引领2006年互联网投资风潮 70

5.9 博客服务运营商面临转型与变革 70

5.10 与互联网2.0和博客相关的上市公司将在2006年出现 70

图表目录

图表1-1 互联网2.0的核心—个性化和自组织 9

图表1-2 第二代门户发展阶段示意 11

图表1-3 第一代门户和第二代门户模式示意 12

图表1-4 第二代门户的类型 13

图表1-5 基于博客的第二代门户体系示意 14

图表1-6 基于博客的第二代门户与第一代门户的比较 14

图表1-7 截至2005年7月底各国博客数量统计 16

图表1-8 全球博客发展阶段分布情况 17

图表1-9 成长阶段博客发展大事记 18

图表1-10 美国互联网用户创建和阅读BLOG的网民情况 19

图表2-1 中国博客注册规模增长状况与趋势 22

图表2-2 2005年10月中国专业BSP前20名 23

图表2-3 博客网2005年全年用户日访问量曲线 25

图表2-4 博客类网站05年7月CISI指数排名 25

图表2-5 博客类网站05年12月26日CISI指数排名 26

图表2-6 网民使用博客的频率 26

图表2-7 国内博客服务商主要阵营划分 28

图表2-8 各主要博客运营商用户份额对比 29

图表2-9 博客网用户年龄分布 31

图表2-10 博客网用户个人平均月收入 31

图表2-11 博客网用户学历分布图 32

图表2-12 中国背景下从博客1.0到博客2.0的发展示意 33

图表2-13 博客1.0向博客2.0演化的示意 34

图表2-14 从博客1.0到博客2.0的理解示意 35

图表2-15 博客1.0和博客2.0的对比 36

图表2-16 2005年中国博客发展标志事件 37

图表3-1 博客含义在不断提升 40

图表3-2 博客进化的四个阶段 42

图表3-3 个人资料是个人联系的支点 46

图表3-4 关系的建立产生机会 46

图表3-5 博客扩展个人空间 47

图表3-6 个人通过博客获得更大机会流通空间 48

图表3-7 博客服务与机会创造 52

图表4-1 MySpace两年来网站流量走势图 57

图表4-2 MySpace核心模式示意图 58

图表4-3 博告核心要素关系示意图 61

图表4-4 各博客服务商推出移动博客时间 63

图表4-5 博客原创数字内容出版系统示意图 67

图表4-6 博客出版系统正反馈机制示意图 68

 相关报告
IMS/NGN Consumer Buying Decisions (February 2007)
2006年第2季度中国NGN设备市场季度监测 (2006年8月)
中国NGN新业务营销研究年度综合报告2006 (2006年7月)
2005-2006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NGN Services Market (February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