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更多>>

赛迪院长张立:中国新

全球范围内,中国步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文章 > 行业与企业IT应用
无线校园论坛:无线技术优化教育信息生态

发布时间:2005-06-06 16:59:27

来源:赛迪情报中心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余胜泉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信息生态系统有几个基本的特征:

系统性:信息生态中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它们的变化都是系统性的,一个生态要素所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系统。

多样性:信息生态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和工具,它们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形成了一个健全的生态,一个多样性的信息生态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拥有许多不同的资源和资料,允许个体脾性和兴趣存在。

动态演化:一个健康的信息系统总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与新业务模式的不断介入使信息生态随着生态中的新工具、新需求等的出现而不断演化,也就需要人们需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适应信息生态的持续发展。

关键性“物种”:是具有丰富业务经验、同时理解和掌握技术的人,他们是信息生态演化最关键的因素,能支持新技术在具体业务活动中的使用,实质性提高业务开展效率。

情境性:在每一个情境下的技术都发挥的是不同的作用,而信息生态中的人能够对自己的本地生态施加影响,这是在这个生态之外的别的人无法办到的。

协同性:信息生态中存在各种子系统和“物种”,它们之间是协同互动的,在协同互动中推动系统演化。标准和规范是系统协同互动的数字神经。

“信息生态”本身既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它产生于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onnie Nardi & Vicki O’Day在著作《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中首先提出,信息生态强调的是人与技术、实践等构成的和谐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最核心是人的实践,在技术下支持人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信息生态系统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对我们推动校园网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有哪些方面的启示呢?我们可以借用该概念迁移到教育信息化中,借用是“生态的观点和系统的角度。介绍信息生态的概念是为了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我们希望从系统的观点来抓住这个概念来指导具体的实践工作。

2.当代教育信息化的瓶颈问题

经过这几年努力,我们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都能够上网,使用互联网的共享资源。随着硬件条件的成熟,各级教育部门也纷纷引进各种城域网或校园网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等等,这些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当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但是,随着软硬件条件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深入,在原有开发思路下设计开发的相互隔离和相对固化的软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如果从构建和谐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制约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进化”与“互联”。

(1)软件无法适应业务不断扩展与变更的进化的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教育信息系统都是铁板一块,无法适应具体教育业务不断扩展与变更的进化的需求,很多单位是今年做了一个系统具有这些功能,明年新的需求来了,业务变了、但这个系统无法适应变化,只能废掉,明年再做一个新的,后年做的系统再废掉明年做的系统,永远是新的不断的更新旧的,而不能在已有的系统上进化发展,系统发展没有积累,不能实现进化,永远处于一种新的系统替代旧的系统的状态,应用永远处在单个部门浅层次的水平,没有实现一种积累,不能实现进化、积累是我们当代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任何一个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工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对于一个大学或教育行政机构来说,信息化建设受财务预算的限制,必然是逐步推进的,不可能一下子投资几个亿,把未来10年、50年信息化的事情都做完,建设和开放的影院系统必须能够适应阶段性投资和增长的进化式发展模式。

每个软件系统肯定都是经过设计?开发?使用?反馈?再设计这样不断迭代、不断修改的过程从而达到完善。并且,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很难在事先全部预测到,就算开始设计完善的系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的也会面临升级或更新换代的需求。而现有的开发模式下开发的教育信息系统,是基于软件模块设计开发的,这些模块之间彼此紧密耦合,一旦面临新的需求,很有可能就涉及到整个系统的重写,这种维护的成本非常高。而且由于这种修改涉及到源代码级别的改动,所以只能由开发这个系统的公司进行修改和升级。一般中小型的软件企业显然无力承担如此频繁的改动需求,所以各个学校、教育局等机构要么在原有系统上做一些微小的改动继续使用,要么干脆废弃原有的系统重新购置或者组织开发新的系统替代原有系统。前者造成了教育部门的需求得到无法满足,从而挫伤使用教育信息系统积极性,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后者造成了人财物力的大量浪费,同样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很多地方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在大批量的购买了一批软件以后,就陷入停滞状态。

近几年,“软件进化”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即软件系统的升级也可以模仿自然界的进化原理,在保留大量符合要求的功能或组件的基础上,增加、减少或替换少量需要改变的功能或组件,从而在较小的成本下实现软件的升级。要实现这种低成本软件进化得需要,我们需要一种和原有软件架构不同的、以服务为基本粒度的、功能之间松散耦合新的系统架构。

(2)软件无法互联互通,信息孤岛制约教育信息化深层次应用发展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部署和实施已是大势所趋,学习资源共享和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已经成为基本要求,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但目前教育信息系统建设却是条块分割,各部门自行开发自己的系统,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与网络共享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现在大学某个单个部门,或多或少有一些应用应用系统,一个管子下来是通的,但是他们之间却是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之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不能进行互联互通,就像蜂窝煤。

无论是城域教育网的各个系统之间、校园网系统之间还是校园网系统和城域网系统之间,相互沟通的问题都很严重,往往是大部分软件都无法交流和共享数据。用户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在多个不同的系统间注册、跳转、重复登录和重复输入信息,系统之间传递数据也需要很多附加的人为操作。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各个学校都在校园网内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上级教育部门也有信息管理系统。各个学校向教育管理部门递交教育管理数据(例如学籍情况)时,往往是从本系统中导出学籍信息,管理部门拿到学籍信息以后再手动输入到自己的管理信息数据库中。这种情况不仅加大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容易造成数据的错漏。也有一些由同一个开发商开发的系统,存在少量互相调用的专有接口,但是所有的系统不可能由一个厂商全部承担完成,而且在一个复杂的软件体系中,这种点对点的专有接口调用方式过于复杂和庞大,很难在实际的应用中发挥作用。图3显示了传统的点对点调用专有接口的方式,在有n个系统的情况下需要开发n*(n-1)套接口,如此复杂而庞大的架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现在网络是通的,我们有无线的技术、有线的技术,光纤的技术,网络通了但是我们的应用系统没通,我们现在教育信息系统,应该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的层次。目前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应用系统不能协同配合,是制约我们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层次的瓶颈性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已经到了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深层次应用发展的水平。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路来实现复杂环境下异构教育软件系统的互联。他们之间的通讯的数据格式应当符合统一的标准,通讯的方法应该保证平台无关性,通讯的机制应该足够简单并保证安全性。

3.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

今天是无线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发展的论坛,无线技术的本质就是无线自由、消除羁绊,无线的精神就是简化连通的复杂性,促进信息无障碍的流转,促进和谐信息生态系统的形成,这对当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从电信服务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举一个简单的买手机例子,我们从商店买一个手机,我们要填一下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立马会到达机站、到客服系统、到计费系统、到查号台、到增值服务系统等等,只要你一登记所有都通了。假设我们买手机,先要商店填身份信息,再到收费处去登记,再到客服的地方去登记,再到机站发射的地方登记一下。如果各个系统之间交互都需要人为干预,都需要用户去适应,那有谁会去买这个手机?电信公司又如何支持几亿人业务?

反过来看我们的学校,看我们的教育信息系统,我们就是在这种滑稽的隔离状态,比如在一个地区性的教育行政机构,经常是人事部门维护着一个人事数据库,财务部门维护着一个工资数据库,这两个系统中的人员信息,本应该是一致的,共享的,但往往是因为开发单位不一样,数据结构不一致,系统之间无法交互,形成两个部门的“信息孤岛”,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和管理效率低下。在一个大学里,学生信息要在教务处录入办理学籍、要到财务处录入交费,到后勤的地方录入办理饭卡住宿,到图书馆还要填信息办借书卡。各个环节相互脱节,不胜其繁,而且制约教育管理与教学业务流程优化等深层次应用,信息系统没有在本质上提高效率。

教育信息系统关键要形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要构成一个和谐的信息生态,当代教育信息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单个部门的系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层次的应用,但是系统和系统之间的配合,信息系统的共协同就没有实现。是一种隔离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有机、互联互通、系统化的整体。所以我觉得教育信息化就应该从电信、银行等行业的信息化中学到一些经验,我们要用技术弥补教育部门的隔离和各自为政,让它成为无缝配合协同,让它形成有机的相互协同相互配合的整体,不同产品、不同硬件、不同软件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互联、互通、相互配合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在整体上优化教育管理与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提升效率。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教育技术的标准的建设与应用,对于硬件的标准产业界作得很好,但软件的标准,教育信息化这个领域里面,落实和贯彻很不到位,这是造成我们很多系统没有互联互通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是否能够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跟我们现在的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从一个具体机构来看我们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涉及到硬件、软件、教学资源、教学技术的培训、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建设、应用的推进,还包括运营服务和教育技术相关的标准,在现行的投资模式下,形成一个“金字塔”。在这个“金字塔”中,越往下越依赖于技术,越往上越依赖于教育,越往下越单纯、越容易看到实际的东西,越往上越复杂、越需要进行无形的变革和投资,现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是越往下投资越多、越往上越少,大量的钱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上面,在应用方面、在标准化方面以及软件和人员的培养方面投资的很少,就造成我们现在投入了几百万上千万的设备,真正对教学中有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学校昂贵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成了展览品,且它们的管理与维护成为学校沉重的负担,不能发挥与其代价相称的教学和管理作用,甚至有大学学者声称“就是现在把学校中所有的校园网络全部撤除,我们的学校照样运转”。如果投入了几千万的设备没有对教学起到本质性实质性的作用,这个投资是不值得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关于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的思维方式应该到该转换的时候了。国外信息化的投资一般都是4:3:3,40%是硬件、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的培养。而我们国家是9:0.5:0.5,90%是硬件、5%是软件、5%是人才的培养,学校承担任何信息化项目,都是规定钱要用于设备硬件的投资,只有极少数可怜的钱用于人员费用,造成一些单位不切实际购买设备,几十万、上百万的设备闲置浪费。一个健全的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应该是以人为本,人培养来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所以我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除了技术标准互联互通以外,我们中国人这种投资思维的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我们不要只看到有形的东西,而忽视了无形的财富,否则只有硬件,而没有真正有能力推动应用的人才,那将带来极大的浪费。教育信息化生态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if002)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