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潘建伟院士:我国在量

7月6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更多>>

用友何强:中国软件产

编者按:进入AI时代,中国软件产业的价值...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文章 > 行业与企业IT应用
05年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形势与任务

发布时间:2005-11-23 16:17:33

来源:赛迪情报中心

作者: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贯彻落实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2004年初,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提出重点要实施六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落实新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们正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建设、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成教育、电子政务等领域,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中国网上教育平台试点工程”收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等一批重大应用与示范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的升级扩容工程继续推进。2004年12月25日,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核心网CERNET2主干网正式开通。CERNET现在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座城市,联网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超过1300个,覆盖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和部分中小学,用户超过180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公益性计算机互联网。通过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70%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规模的校园网。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天罗地网”的教育网络,初步满足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软件资源建设非常重要,但从全国来看,现在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地方连“路”都没有,要先把“路”修通,把平台搭建起来,这样才能走“车”,才能让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目前,政府正在通过工程项目的形式,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标准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过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路无车”、“有车无货”、“各自为政”等问题,已经开始得到初步解决。随着一系列适应国内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应用平台、软件、网络课程和资源的逐步推广应用,“信息孤岛”正在慢慢地缩小,软件建设跟不上硬件建设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需求。现在,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全国教育系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重点,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新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农村教育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发展,配合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到2004年9月,面向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已经顺利完成验收。国家投入3.64亿,为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村小学和初中建教学光盘播放点3万多个,卫星教学收视点5000多个,计算机教室410间。

到2004年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国家共投入10亿元,地方配套9.1亿元,在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6个省以及山东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集中连片试点,同时覆盖了中央确定的9个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地(市、州)、县。20个省级试点单位已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20977个,卫星教学收视点48605个,计算机教室7094间。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已正式批复了三部委共同制定的总体实施方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

配合相关工程项目的教育软件资源建设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部面向社会征集、遴选、审核了34家出版单位选送的1116个条目、5272盘片的教学光盘;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已经建成了总容量达148GB的教学资源库,这个资源库与试点工作所征集的资源整合后,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卫星数字专用频道,免费向全国农村中小学开放,很受欢迎;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经制作完成了与教材配套、适合农村小学使用的小班教学光盘;中国教育电视台每天安排11个半小时的“空中课堂”电视节目和教育部网站信息广播节目,所有建卫星教学收视点的中小学都可以收看。另外,教育部与文化部已经商定共同推动“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进校园。

尽管如此,适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学的资源仍显不足。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资源建设,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开发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资源建设,支持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拓宽教育资源建设的渠道,扩大资源建设规模,满足全国农村中小学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今年教育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育资源自愿捐助活动,并把教育资源的捐赠作为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一项长期和经常性的工作。所有捐助的资源经过评审、整合后,通过卫星数据广播传送到农村学校,同时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网站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发布,供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本届政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组织,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科学实施,有效地保证了试点工作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教馆系统在资源建设、人员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南京电信在将业务触角伸及校园时,并不是一味地单干,而是注重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以运营商为龙头,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运营的校园产业链。运营商一方面与学校合作,利用学校与学生的天然联系,减轻自身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拥有优势内容资源的赛尔在线(Cernet Online)合作,提高公众网在高校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实现公众网与教育网的资源互补。

在对校园网用户的开拓与管理方面,南京电信充分发挥了学校的积极作用。与高校合作,推行“一校一卡”,在不同的高校发行不同的集上网、市内电话、长途电话于一身的电话卡,既扩大了业务量,又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另外,借助学校对学生的控制力,有效地降低学生的上网门槛,提高用户的接入率。普通用户申请ADSL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ADSL MODEM费用,而与学校合作后,运营商的运营风险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只要支付一定的押金就可以免费租赁设备,使用为其定制的上网卡——“学子E行”,就可以轻松上网。这样一来,一方面运营商免去了设备闲置、用户信用等风险,可以甩开包袱,全力支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减轻部署信息网络的资金压力,实现了运营商与学校的双赢。

运营商在广泛建设信息网络的同时,还积极谋求内容提供商的支持,让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的“信息高速公路”可以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南京电信大客户部主任表示,目前南京电信正在积极与赛尔在线谋求合作,让公众网的用户可以高速访问教育网的资源,从而实现两网资源的共享。赛尔在线拥有我国另外一个全工程骨干网CERNET,CERNET本身拥有国内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信息,通过这个网络,你可以访问到900余个国内大学及各级教育机构站点、国内外网上图书馆、著名科学杂志镜像站点、高等教育和重点学科信息全文检索系统等等。

可是由于受互通带宽的限制,使用公众网络路由的用户无法访问教育网的资源,同样地,教育网的用户如果要访问公众网,其连接速率也不甚理想;而这两个网络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都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公众网与教育网的互通限制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电信运营商与赛尔的通力合作,可以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更加完善的、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届时,用户不仅可以浏览到精彩纷呈的互联网内容,更可以在教育网内的各大数字图书馆流连忘返,不必为公众网与教育网频繁切换而忧心了。

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有义务为整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在面对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时候,应该把握市场商机,不断开拓市场、增加业务收入。相信南京电信在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更多试图涉足教育信息化市场的运营商以有益的借鉴。(if002)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