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5-01-11 14:12:59
来源:赛迪网-《中国电脑教育报》
作者:赛迪网-《中国电脑教育报》
为了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平等化,提高我区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2003年3月,红花岗区教育城域网首期工程建设开始启动。我们在网络设计、经费筹措、资源共享和实现教育信息管理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1世纪,信息化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发达国家早已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来培养。而在西部老区的红花岗区,教育信息化的道路却困难重重、挑战前所未有。困难与挑战面前我们没有退缩。区政府将教育城域网的建设纳入区政府的工作安排,教育局也制定了《红花岗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这一目标。
明确目标,分层推进
由于红花岗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中小学在设备配置标准、发展速度等要求上要有所区别,我们就结合实际,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分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2004年完成全区教育城域网首批试点学校建设,实现区教育局、区教培中心、一中、二中、十一中的宽带接入,基本完成教育局信息中心及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远程视频点播和广播、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功能;第二阶段,逐步启动开展远程教育,向社会提供教育信息服务。第三阶段,在总结试点学校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区中小学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最后,将乡镇中小学接入教育城域网,其他村小从实际出发,分别采取ADSL等形式,实现校校上网、校校联网、校校用网。
(二)网络结构设计
红花岗区教育城域网构建的是一个由学校、区教育局两级教育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区50多所镇以上中小学的、面向社会开放的、具有教育资源共享、远程教育以及教育管理等功能的、实现宽带传输的城市教育信息化网络系统。网络总体上分为核心层(教育局信息中心)和接入层(校园网),核心层在网络中承担经过汇聚后的全部流量,是整个城域网通向lnternet的出口,随着应用的日益丰富,特别是音、视频等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的数据涌向核心层,如果核心层设备数据处理能力较低,必然影响整个城域网的运行状况。因而核心路由交换机必须具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要求,并具备网络扩容升级能力和支持多种业务的能力。通过综合比较,我们选择了美国网捷公司的Biglron4000作为核心交换机, Cacheflow公司的CA-625型缓存和Netscreen204防火墙。我们的城域网具有以下特点:1. 技术先进,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或宽带IP以太网技术;10M/100M交换到桌面;2. 可靠安全,主干冗余;关键存储设备使用RAID技术;服务器容错;通讯线路备份。3. 可管理、可扩充,支持SNMP,主干可平滑过渡到千兆以太网;留有足够的主干端口以备扩展。全区教育城域网内IP地址由区教育局统一分配,现在拥有公网C类IP地址64个。
注重应用,实现资源共享
经过我区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我们建成了大型综合教育网站——遵义基础教育网(WWW.ZYJJW.COM.CN). 我们一方面集中购买了一批如浙大网络的教育信息发布平台、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北京中教育新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电子图书馆等一批国内优秀的教育软件;另一方面组织教研员、教师和技术人员探索建设包括各学科备课资料和优秀教案、与教育有关的音、视频及图书资料等内容的资源库,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善的红花岗区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为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各学科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很好地配合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资金筹措
建设教育城域网,对于我们经济欠发达、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西部地区来说,资金是我们最大的障碍。而政府无力投入资金进行建设。这个障碍不突破,教育城域网的建设是不可能的,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将是一句空话。我们没有等、靠、要,而是面向社会,面向境内外知名IT企业,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推进投资体制创新,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进建设步伐。最后,通过与香港贯华公司磋商,由该公司垫资500万为我区建设教育城域网首期工程,教育局通过计算机教育成本补偿费分三年偿还。
努力探索作好培训工作
我们认为农村教师对远程教育设备的应用水平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推广的关键。因此,2004年年初我们成立了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对项目学校的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培训,促进了红花岗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区已举办农村中小学管理员培训班共两期70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管理员培训班一期62人。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学员必须掌握远程IP数据接收软件的使用,流媒体节目、农村党员干部节目的接收和播放等知识,采用了分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卫星接收天线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和数字卫星接收机的调试使用方面,技术指导小组到各镇项目点上,进行现场安装培训,从卫星接收站选址、天线安装、方位角和俯仰角调试,到卫星接收设备的连接以及参数的设置。要求学员做到“五会”即:会安装、会寻星、会调试、会使用、会维护。对青年学员切实严把考核关,学员考核不合格,给一次补考机会,再不合格参加下一期学习;对中老年学员从实考核,如适当延长考试时间等。通过实施全面管理,确保了培训质量。
各项目学校也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远程教育设备使用方面的知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课件制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在不断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内涵、新的要求。(if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