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5-01-07 14:14:23
来源:赛迪网-《中国电脑教育报》
作者:刘向永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状况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无论是课程建设、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广,信息技术课程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1.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
自2000年以来,全国普通高中已经基本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绝大多数初中也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在小学阶段,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可见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已经基本达到了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开课目标。特别是在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的国家高中新课程实验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正式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等四个省区开始实验,这就要求高中必须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根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报告,通过下图可见目前我国初中和高中的多数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小学阶段则有接近一半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
2. 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研究
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最主要的是信息素养理论的引入。信息素养理论的引入我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相继翻译信息素养理论,并且将其本土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即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原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主任)的《信息素养论》。这本书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而随后两篇非常经典的论著,即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的《信息教育的概念与课题》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均对基础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影响。信息素养理论开始指导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研课题研究也在整个教育研究中得到了重视。特别令人鼓舞的是,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中首次设立了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在第一论评审中就批准了上百项与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研究课题,其中包括两项国家重点课题。在国家的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就有很多项课题是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的董玉琦教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注重行动研究的课题。还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王吉庆教授的“信息技术课程论”课题则着眼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科研课题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理论研究层次和水平,使广大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目标、实施形态和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做出了一些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研成果。
2002年开始进行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研制则宣告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广泛参照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广泛听取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推出,既是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而产生的偶然,又是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实践汇总、归纳而形成的必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颁布后,国家教育部就组织了有关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立项工作。各地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教学部门与出版社都踊跃参与了本次信息技术教材的立项工作。共有34套信息技术教材报审立项,最后有5套信息技术教材通过了立项评审获得立项。同时,全国各地迅速引起了学习和领会这一标准的高潮。而由《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编写的“信息技术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则代表了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种解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而来的,也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变革课程与教学成为全社会和全教育界的共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局面。
1. 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状况
目前,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开始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信息技术。例如,根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报告,各个学科中目前都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但是经常使用的频率还不是很高。而目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所主要采用的形式,还是以使用自制的课件为主。
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推进
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自从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工作。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而且也都在进行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例如江苏省就启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培训工程,与中央电教馆联合推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教材。在全国,各种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书籍都已经开始出版,也将近有十种之多。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以Intel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和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为主要成功范例。这三种课程整合模式各有特色,而且都是在国外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基础上引入国内,对国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与反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导致其先天就显得营养不良。目前轰轰烈烈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繁荣掩盖了其基础理论的缺失。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教育行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的实践推广就带有很浓的行政色彩。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问题其实还是没有搞清楚,所以就出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出现的迷茫和困惑。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我们就要问其理由是什么,这是有关目的性问题;其次,要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者与对象是哪些人,这是关于实施主体的问题;除此以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的时间问题和地点问题,并且要考虑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回答的实践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回答的状况下,我们必然会困惑和迷茫。
很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都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然而在全面叫好的形势下,实践上却只是在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叫好不叫座,就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它应用到广泛的教学活动中去。我们在采访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王鹏远老师时,他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务实,即不是追求表面繁荣、热闹。衡量整合的效果应该看学科教学效果,用过之后技术教学质量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叫好不叫座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尴尬的局面。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直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在教师教育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自从1999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大部分教师已经接受了各种层次的培训和继续教育。Intel未来教育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成功培训了20万中小学教师。通过大量的培训之后,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根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报告,下图显示的是有关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调查。
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时间
在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为教师提供基于远程的培训和资源。而2004年11月底颁布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则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能力指标。2004年9月7日,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组织实施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100万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组织全国1000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使全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特别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提出,给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很多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实践工作。
“校校通”工程建设与发展状况
我国自从2000年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启动“校校通”工程以来,这一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校校通”工程包括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等方面。在“校校通”工程建设的前期,我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随着这一工程的深入,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与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1.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最近几年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迅速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几年。截止到2003年年底,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63万台,建设校园网的学校达三万五千多所。与2000年的统计数据相比,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翻了两番,校园网的建成数量增长了将近十倍。
根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报告, 1/3以上被调查学校学生用计算机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且学生家庭计算机拥有率高于全国水平;超过一半学校的教师用机实现了每5人以下一台,按上机1小时/人·天计算,设备已经可以满足需要,而且有专用计算机和办公室里有计算机的比率已经达到57%;校园网络已建设和计划建设的学校已达67%。考虑到调查学校中小学占52%,初中占20%,这一比例已经很高,高于2003年国家统计年鉴的数字。
2. 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教育软件市场的发育,据赛迪顾问公司统计,2001年国内的教育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6.3亿元,从事教育软件开发的企业有200多家,软件品种有3000多个。教育软件的品种结构五年经历了三次变化:一是从家庭教育软件转向学校教育软件,一般认为2001年是个明显的转折点;二是从多媒体课件转向资源库,2001年资源库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四分之一强,出现了四、五个比较著名的资源库品牌;三是平台软件和资源库从局域/独立型转向广域/分布型,特别是分布式资源网成为当前资源库建设的一种趋势。分布式资源网是由目录中心和若干资源站点组成,资源节点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互访和共享,资源的描述信息则定期向目录中心提交。分布式资源网具有资源目录集中、异构数据互换、高速资源缓存和资源动态采集等特点,避免了大量资源集中存储、单点拥塞以及单点故障等问题。当前教育部已确定了以一定专业水准资源库为基点,带动基础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面推进的思路,并已将“资源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在2003年9月国务院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中小学发展、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已经明确将其纳入到《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在100%的农村初中建成计算机教室,在90%的农村小学建成卫星收视点,在80%的农村教学点建成光盘播放点。
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已经在2003年开始实施,中央财政拨款3.64亿元支持试点示范项目在西部12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村中小学配置59490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覆盖农村小学29229所、农村初中2350所,建设5016个卫星教学收视点;为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5省(区)建设200个农村中心学校计算机教室。其中有2.5亿元用于采购电视、DVD、卫星收视器、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将近1亿元用于采购软件和进行培训。其中6460多万用于采购农村教学点的教学光盘,1200万用于购买资源性教学软件,培训费用约1150余万。紧接着,2004年已经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总投资近20亿,其中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0个亿,地方配套建设资金10个亿,主要在西部12个省、新疆建设兵团、加上中部6个省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示范点。试点工作将建成光盘播放点20594个、卫星收视点49598个、计算机教室6934个。在试点示范项目与试点项目之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中西部试点地区以中央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中央专项资金占到了试点地区总经费的2/3。
中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躁动到成熟的历程。然而审视世界各国和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其实基本的历程都是从硬件建设开始,逐渐向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发展。我们可以得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可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教育应用阶段和学校整体发展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政府的教育信息化重点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等,也包括目前仍然在进行的计算机联通网络工程。这个阶段是在打造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就不可能进行后续的教育应用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因为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光是硬件和软件是不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阶段的重点任务包括三大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进入21世纪后,学校的整体发展成为各国政府教育信息化决策的重点,因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要想促进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就必须要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包括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学校文化的改变。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只是不同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变革而已,相互之间都会交叉。(if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