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潘建伟院士:我国在量

7月6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更多>>

用友何强:中国软件产

编者按:进入AI时代,中国软件产业的价值...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文章 > 产业投资
05年分析加快我国电信转型实现产业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05-12-14 10:56:08

来源:赛迪网-《中国电子报》

作者: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局长 苏金生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当前,全球电信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我国电信业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思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电信业的发展时,我们应该特别树立“三个观念”,着力“三个推进”。

第一,树立深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其突出的思想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电信部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和重大课题。必须看到,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电信业不仅通过自身的发展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借助通信技术和电信业务,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影响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降低社会流通与交易成本,促进公民素质和知识技能提高,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也就是说,今后电信业将不仅仅在对GDP的直接贡献上体现自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将充分发挥对其他产业的倍增性、渗透性作用,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树立产业集约型发展的观念,着力推进电信强国战略。

在经历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之后,当前我国电信业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如何找准电信业目前所处的位置,明确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实现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回顾电信业高速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技术市场的驱动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但是,随着电信规模的不断扩大,电信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电信竞争的日益加剧,电信业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增速趋缓、ARPU下降、企业利润摊薄。电信从原来一度高于GDP几倍的增长到目前略高于GDP增长,甚至今年一季度出现了多年来首次低于GDP增幅的现象,说明电信业正在进入发展平台期、结构调整期。在这种情况下,电信业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电信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是要转变电信业的增长方式,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由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的转变,实现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的统一。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苦练内功,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这也是建设电信强国的必然要求。

第三、树立信息服务业大行业的观念,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树立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观念,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行业自身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和关键点,也是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当前,电信业要树立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观念,一方面要整合内部资源,着力进行业务创新,不断推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业务;另一方面要树立合作共赢的思想,发挥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与设备制造商、内容供应商、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终端厂商进行广泛的联合,充分发挥各环节的作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效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通信需要,更好地推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一些电信企业提出了从传统基础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的目标,这与政府提出的树立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观念根本上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电信企业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寻求新的业务和收入增长点,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提高电信业的综合服务能力,以适应信息化深入推进的需要。

作为电信监管部门,我们要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电信行业转型的要求,按照上面提到的“三个观念”和“三个推进”,切实做好发展、监管和服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加快产业科学发展,不断提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充分利用技术的原动力,推动电信业持续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电信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应充分发挥技术对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提高自主创新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推进农村通信,促进电信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农村通信发展,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电信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强国目标的客观要求。信息产业部站在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在相关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监管部门和运营企业的认真组织和实施下,“村通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当然,解决农村通信问题,“村通工程”只是一个过渡性方案,最终还要靠建立普遍服务基金这样的长效机制。

提升电信服务水平,引导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电信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近年来电信服务水平虽然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服务仍停留在较初级阶段,服务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电信服务规范、手机质量售后监督检查等制度体系,狠抓社会关注的电信服务突出问题的整治,保障用户合法权益;要督促企业制定解决服务热点问题的办法,切实改善服务质量。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全面发展。现代电信业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运营业是产业链的主体,但并不能涵盖电信发展的全部,只有包括运营业、制造业、服务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都发展壮大了,才能说电信业的发展是全面的。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大力倡导产业合作,制定有利于产业链协调发展的规划;要通过监管政策的引导,扶持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发展;要引导市场力量,规范经营行为,促进产业链的健康成长;要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找准定位,明确分工,实现合作共赢的良性协调发展,促进行业的整体繁荣。

其次,制定科学监管政策,充分发挥电信管制的驱动力。

发展仍然是当前电信业首要的、根本的目标。竞争是为了发展,监管也是为了促进发展。要适应行业发展新形势,研究行业发展新特点,制定科学的监管政策,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以监管驱动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鼓励新技术新业务创新。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是当前推动电信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IP技术、下一代网络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正在对传统业务、传统企业、政府监管产生深刻影响。作为监管部门,要使监管自觉适应技术业务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业务创新的环境。

实行松紧适度的市场准入政策。市场准入是调控电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当前电信业的发展特点,国家采取了有紧有松的准入政策。对基础电信业务市场,鉴于其自然垄断性、规模经济性、全程全网性、资源紧缺性等特点,市场主体数量不宜过多,实行“审慎准入、逐步放开”的政策。增值业务具有市场开放、服务简易、生成灵活、应用丰富等特征,是电信业发展的方向和收入的新增点,对其实行“宽松准入、高效服务”的政策,大力鼓励扶持其发展。同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降低增值业务进入门槛,进一步开放和引导增值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对市场运营状况进行监测,引导市场理性、健康发展;通过实行年审制度,建立增值服务商有进有出的发展机制。

合理有效配置电信资源。码号、频率、域名等电信资源是促进电信发展、保护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电信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资源在促进信息化建设、促进电信公平竞争和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完善码号资源收费制度,逐步推行市场化配置资源,进一步提高码号资源利用率;根据国家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一步研究码号资源适应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服务的方式;加强对互联网域名和地址资源的管理,积极探索互联网治理模式。

最后,创新电信监管模式,有效保障信息服务大行业健康发展。

积极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关乎青少年的培养和民族的未来。但是,互联网与电信网在网络架构以及开放程度上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用管理传统电信网的办法去管理互联网,而是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治理的新模式。在互联网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要继续贯彻“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通过引导、规范和改进,实现互联网的健康、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建立信息时代的世界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适时调整监管手段,转变监管方式。根据我国国情,目前电信监管部门主要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四种手段进行监管。在政企分开、引入竞争的电信改革初期,在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完善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以上手段特别是适当的行政手段,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随着电信改革的逐步深入、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今后的监管将更多地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将多种手段转移到依法行政上来。 (if002)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