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14 10:42:36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贺春禄
在欧债危机的阴影下,业内最关注的问题无疑是中国PE和VC究竟路在何方,海外IPO大门何时开启。
大批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的情况,可能若干年后才会再次出现。中国投资市场再次走到一个能令人欢欣鼓舞的牛市,非常困难,但是阶段性的机会还是有的。就整体而言,全面反映中国经济发展与真实面貌的企业,长期来看应该更多地依托本土市场。如果把海外IPO当成唯一的退出机制,将来可能会犯非常大的错误。
即将过去的2011年,中国投资市场呈现出募资和投资活动激增的态势。然而,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傅喆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机构的退出表现正在拉响警报。
据了解,今年前11个月,共有123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从被投企业中实现退出,较上年同期下滑10.9%,平均账面回报倍数也持续走低,融资规模、市盈率逐步下滑。
此外,不仅风险投资(VC)与私募股权投资(PE)机构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退出所获得的收益逐步减少,同时境内及境外退出亦面临着极大压力,尤其赴美上市“前松后紧”,遭遇冰火两重天。
在此背景下,今后国内投资环境究竟会有哪些新趋势和新变化?多位业内知名投资人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2012年中国资本市场将经历进一步的变革,海外IPO仍不容乐观。他们同时希望,政府能在某些方面进行监管,但监管程度应适当。
海外IPO前景不明
在欧债危机的阴影下,业内最关注的问题无疑是中国PE和VC究竟路在何方,海外IPO大门何时开启。
对此,深创投董事长靳海涛表示:“我个人认为欧洲股权债务危机对实体经济并没有很直接的打击,但影响了各方面的信心,一旦信心受影响了什么都会被影响。”
他认为,未来发展仍然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对海外市场IPO前景也表示担忧,如前些年那般大批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的情况,可能若干年后才会再次出现。
“中国投资市场再次走到一个能令人欢欣鼓舞的牛市,也非常困难,但是我认为阶段性的机会还是有的。”靳海涛说。
德同资本创始合伙人邵俊指出,就整体而言,全面反映中国经济发展与真实面貌的企业,长期来看应该更多地依托本土市场。
“因为本土市场不会抛弃你,虽然也有市盈率高低的时候,但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反之,如果把海外IPO当成唯一的退出机制,我觉得将来可能会犯非常大的错误。”邵俊说。
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正东则表示,他所知道的投资行业VC和PE都是熬出来的,比如IDG资本就坚持了18年。
“大家都是熬出来的,所以更要继续坚持。我觉得长期来看现阶段还是中国VC和PE的黄金时期,但从短期看今年和明年确实不乐观。在当前资本市场不太好的时候,创业者和企业也要适当"打打折",PE们在投资时也不要掐架,最好市盈率能在10倍之内,大家才能更好地发展。”倪正东说。
政府应适当监管
当前“全民PE”已成为资本市场浮躁最直接的体现。倪正东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全国不少地方注册的基金都出现了问题,譬如有一种“拖拉机式”资金,后面带着好几个“拖斗”,一个拖斗里面能套住50个人的资金。
“有的基金居然有1万个投资人,还有的基金注册时竟然要一个两万亿的合伙企业。”倪正东说。
他表示,这些较为混乱的事情发生后,最重要的是行业如何监管。近来国家发改委已经出台一些关于创投、PE的跟进制度,其他的管理办法也正在制定中。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则表示,风险投资是市场行为,最好的监管方式是行业自律,由行业协会来监管。譬如,在美国起监管作用的是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政府不但没有监管,反而推出鼓励政策。
“我认为中国应该成立一个像中小企业管理署这样的机构。现在我们投资人碰到最大的问题是多头管理,商务部、外管局、证监会、国家发改委、科技部都与投资的管理有关。如果谁都能管一点,就很难管好,也造成效率的低下。”熊晓鸽说。
他认为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政策,首先应设立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尤其是在融资和退出环境方面作一些指导;其次是应当有专业银行给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此外,还应该成立专门的政府引导基金,并且简化在中国注册基金的方式和流程。
同创伟业董事长郑伟鹤则表示,中国目前缺乏合格投资人的准入制度,因为PE是另类产品,不是所有人都能参与的。同时,监管部门本身也需要立法,不能谁想管就能管。
倪正东也指出,监管的程度应该适度降低。投资行为更多是由市场决定,并依靠行业的自律。VC和PE需要一个被投资机构所信任的主要机构管理,不需要多头管理。
中国不会严控VIE模式
在对VC和PE监管方面,有关政府对VIE模式的限制和管理也让股权投资界颇为关注。
对此,邵俊向《科学时报》记者透露,他曾经拜访了与VIE关联最为密切的证监会与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得到的消息是正面与积极的。
邵俊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证监会方面表示,不会配合美国证监会对所谓VIE是否合法进行调查和执法。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会认真研究VIE的问题,但绝对不会如某些媒体炒作那般,立刻出台监管的条款。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道路不可逆转。政府监管部门并不会非常武断地将VIE一刀切。否则,国内目前许多新兴产业,在现有环境下将因拿不到国外资金而断送未来的发展。”邵俊说。
曾经从事过律师工作的郑伟鹤也表示,从法律的角度看,VIE的结构并没有受到法律的禁止,这仍是一个可行、可操作的模式,不过政府监管层面今后对特殊行业有可能会收紧。
熊晓鸽则认为,中美双方主管部门应就VIE在法律方面达成共识。VIE模式在具体落实层面需要进行跨国商业操作,所以只能信任两国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法律条款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希望业界和媒体朋友能进行正面的呼吁,让美国监管机构了解到严控VIE不仅仅是惩罚中国企业,最终伤害的是中美两国企业、投资人共同的利益。”邵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