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更多>>

赛迪院长张立:中国新

全球范围内,中国步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市场情报 > 免费报告
CMIC:2016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发布时间:2016-03-07 16:14:53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2015年,全球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增速同比有所回落,但总体依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展望2016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全球新兴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取得新突破,成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一、对2016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全球新兴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各国抓紧时机进一步形成和巩固本国产业优势
 
    新兴产业日趋规模化、效益化,并有望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美国2015年10月发布的《美国创新新战略》,进一步强化在先进制造、精密医疗、大脑计划、先进汽车、智慧城市、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教育技术、太空探索和计算机等九大领域的布局;日本公布到2020年的“新增长战略”,提出将着重拓展能源环境、医疗健康、科技信息通信、亚洲市场开拓、旅游、就业、金融等七大领域;韩国投资6万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大力打造包括智能型服务机器人、未来型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新兴成长型产业;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着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重点发展包括海洋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民用核电、超低排放汽车研制以及可再生建筑材料等本国优势产业;俄罗斯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欲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从发展态势来看,世界各主要国家均抓紧时机积极采取各种方式,进一步形成和巩固本国产业优势,资金投入上表现出领域更加集中、总额大幅提高、数额更加明确等特点,使得全球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化、效益化趋势,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将引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新态势。信息技术仍是各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枢纽性技术,将进一步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极有可能成为推动整个信息产业突破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同时还将带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强劲增长,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绿色低碳是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普遍选择,随着以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持续突破,下一代核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疑将改变整个能源体系。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代表,新的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并加速向医药、农业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促进医药产业、生物工程等快速发展。纳米技术开始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迈进,产业化前景明朗,必将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一方面,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材料领域将引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新态势;另一方面,技术之间的渗透和融合程度也将越来越高,新兴产业日益呈现出跨界融合的新特点。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各部门将进一步聚焦施策
 
    2016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国内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2015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对国内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以1-5月的数据为例,27个重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8%,低于2014年13.7%的增速,其中工业部分增速为8.4%,而同期工业总体收入增速仅为1.3%;在工业总体利润下滑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部分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8%,高于2014年16.6%的增速,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同比放缓,但实现利润增幅却同比增加。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继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在此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各项政策扶持也将更为有力的促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望成为填补传统产业下滑“空缺”、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将进一步细化落地,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深入推进期。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国家近年来制订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发展方向、人才流动和资金流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2015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创业扶持新机制、制定财税金融新政策、发展创业服务新模式等11类30方面近百条政策措施,《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包括11个重点领域、约40项重点发展任务、25方面政策措施;2015年以来国务院更是陆续发布了云计算、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大数据等细分领域的有关文件,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市场竞争,更好地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开始更加有思路有策略的细化,新一代信息基础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惠民、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培育、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产业创新能力等6大工程的重大工程包方案,以及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措施不断推出。经过“十二五”期间各项扶持政策的激励以及产业自身的培育和发展,中央和地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的作用正在不断显现,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产业发展将进入全面深入推进期。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态势,发展速度与方向日益体现出地方特色和优势
 
    产业区域分化发展态势将日益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高端领域拓展延伸。在全国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间的发展速度和方向将逐步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产业基础好、产业结构调整深入的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方向趋于高端化、对GDP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显著,例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该三大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人才、资源和政策都比较集中,将逐渐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个增长极。而在一些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例如东北三省、山西等地,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产业也多处于中低端环节,对GDP的贡献相对较小。随着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不断落实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不断推进,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两极分化态势将更加明显。
 
    产业集聚将体现地方特色与优势,区域间产业发展更趋协调。北京的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天津的航空航天产业、石家庄的微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产业各具特色,将有力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等多个领域形成数十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平板显示、基因测序、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在珠三角地区形成有效集聚。此外,上海的生物医药、浙江的云计算、广东的3D打印、湖南的智能制造装备、四川的北斗卫星导航、陕西的集成电路基地建设、辽宁的通用航空和机器人、贵州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大连的软件、西藏的生物医药等,都将进一步体现出各具特色与优势的产业集聚。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产业发展的壁垒,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经过快速发展,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机器人等领域仍然存在低端重复建设、关键瓶颈未取得实质突破等问题。为了在制度层面更好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发展,避免走传统制造业的老路,应随着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
 
    二是体制机制束缚仍需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体制性束缚,比如在促进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方面,以药品和医疗服务准入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现行医疗体制对其影响甚大,需要加快步伐继续深化改革;大数据和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需要已有数据的开放共享,但目前我国数据“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尚未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
 
    三是产业政策间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从国家层面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十三五”规划,到地方层面的各类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发展规划等,关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众多,也存在政策间有效衔接不足的问题。既需要进一步统筹国家层面的战略和相关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协调国家和地方、以及各地方之间及各地方不同产业政策的统一与协调。
 
    (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受经济持续下行影响,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是受股市下行影响资本市场融资愈加困难。2015年上半年,国内股市由于上涨过快,导致泡沫不断积累,自今年6月份以来,出现三次大规模的下跌,使得IPO暂停,企业上市融资通道关闭,极大影响了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资本市 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弱。

    二是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存在惜贷问题。受经济持续下行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艰难的困境,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提升,受此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日益明显,加上绝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具有轻固定资产、难以从银行获得抵押贷款的特点,因此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新型金融业态支持力度有限。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常州利用众筹模式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新型的金融模式仍处于初创阶段,在金融监管、网络安全、操作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对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量来讲,还是杯水车薪。
 
    (三)产业高端环节突破进程缓慢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来看,产业高端领域突破进程缓慢。
 
    一是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足,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在2013年已经突破2%,达到2.08%,但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仅为0.8%,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5%至4%的水平。
 
    二是新技术产业化的阻力较大。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国内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扶持力度,但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仍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我国在硅纳米微结构材料研发已取得突破,但面临国内厂商不愿在大规模应用的尴尬境遇,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品推广应用仍存在较多问题。
 
    三是产业链不完善制约产业升级。如飞机发动机、集成电路设备等重大装备“卡脖子”环节往往是关键材料及零部件的配套能力跟不上。与此同时,国内碳化硅和铌酸锂等一些新材料具备一定的生产和研发能力,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但是国内缺乏中游器件生产企业,导致下游应用难有起色。
 
    (四)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支持不足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是根本。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量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一是人才供求总量缺口较大、地区差距明显。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总量缺口较大,人才的培养还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增强,人才主要向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地区中的核心城市集聚,东北、西部等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很难得到满足。
 
    二是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亟需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但是具备国际视野和懂国际规则的高端人才更是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三是高素质的技能领军人才缺乏。当前,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能领军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随着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改造,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质量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特别是新兴领域的技术骨干严重不足。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国家战略规划间衔接配合
 
    一是要做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及其纲领的协调配合,在战略思想统一、重大方针一致、重点方向互补的条件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二是要做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以及各细分行业“十三五”规划间的衔接,做到发展目标相互印证、实施措施相互配合、落实成效相互促进;三是要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工程、专项的落实严格遵循“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目标。
 
    (二)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推进各项产业扶持政策落地
 
    一是进一步打破政府部门分割,创新产业发展相关的重要职能部门间分工合作,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重大问题协商机制,切实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组织架构环境。二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甚至生产型消费者等创新主体,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区域新兴产业研究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等产学研用平台,促进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三是鼓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建立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新型行业关系,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四是协调好各区域间产业布局,鼓励开展区域合作,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最合适的细分新兴产业优先发展。
 
    (三)采取分类施策,在重点领域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针对产业特点和实际需求采取分类、分业施策,提升政策实施的效率。比如,对技术暂不成熟、短期内没有市场竞争力但发展潜力大的产业,给予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补贴;对技术较成熟、产业化水平较高但成本竞争力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产业,给予终端消费者补贴;对节能环保产业等正外部性较明显的行业及“四基”相关基础性新兴行业,可适当加大扶持力度,并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基础服务平台进行支撑;对于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期投入较大的产业,可重点通过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的方式进行扶持。此外,在重点领域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如大力推动创新药物审评审批、低空空域开放、宽带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政府数据开放等改革,制定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发展规划。
 
    (四)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新兴产业
 
    对于公共性较强、前期投入较大的新兴产业项目,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投资建设。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进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领域。进一步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研究提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支持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壮大,支持金融和投资类企业、信用和融资担保企业、小额贷款机构等创新融资方式,为新兴产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五)政府企业形成合力,加强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落实好重大科技专项、“千人计划”等,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并引导企业运用期权、股权等知识资本化激励方式,吸引、培养和稳定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采用校企合作办学、定向培养、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本地基层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三是鼓励企业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加大职工培训投入力度,提高职工培训费用计入企业成本的比例。四是完善人力资源服务,建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加强人才供需衔接,促进产业人才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责任编辑:拂晓晨风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