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区域经济
CMIC:地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五大经验

发布时间:2017-09-05 13:27:54

来源:赛迪-中国工业评论

作者:张昕嫱 赵芸芸 王海龙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当前,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核心的新动能正在形成,并逐步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引擎。2016年,我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8%,分别比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4.5和4.8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近期我们通过在湖南、广东、宁波等省市实地调研,对各地在培育壮大新动能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实现提速换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地方发展新动能的经验
 
  以“创”增活力释放双创巨大潜能
 
  各地加大对企业主体的支持力度,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充分释放创业创新热情。
 
  一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地方政府认识到,企业是使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创新的主体,必须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湖南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311”工程,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认定和奖励制度,发布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庆出台《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重庆市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办法》,明确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权力、责任、义务,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地方政府不断为企业创新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广州制定实施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方案,通过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等方式,提升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重庆坚持抓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培育力帆摩托车、锦晖日用陶瓷两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6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联合海外科研力量建设研发机构,取得极大成效。如长安汽车建立了“五国七地”全球研发体系;机电集团、宗申集团、南方英特等企业在海外兼并或设立了高水平研发机构。
 
  三是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协同创新成为趋势,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双创平台的建设,打造新引擎,壮大新经济。深圳依托信息产业优势,推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打造集专业孵化、投融资、种子交易市场于一体的深圳湾创业广场,成功孵化大疆无人机等知名企业。宁波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宁波路径”,推广“自主研发+项目合作+共建平台”模式,鼓励产学研合作集成创新,以委托开发、研发外包、合作开发等项目纽带合作方式,共建科研合作平台,并推广“产业技术+产业育成+衍生企业”模式。
 
  以“新”谋转型 积极发展四新经济
 
  各地摆脱旧的路径依赖,主动适应新常态,将经济发展思路由资源依赖向集成创新转变。一是突破新技术。新技术需要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才能较快形成市场力量。比如江苏把智能制造作为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建设智能车间“破题”,组织实施603项、总投资572亿元的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3年滚动计划,力争“十三五”建成1000个智能工厂。宁波联合装备制造企业、改造试点企业、工业工程公司和科研团队合作开展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财政资金按实际投入额给予第一条生产线30%的补助。目前已开展轴承、磁性材料、汽车零部件等10个试点项目。
 
  二是发展新产业。各地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十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和十个行业规划“1+10”体系,部署启动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安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以合肥的新兴显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代表的14个战略新兴产业基地,使其成为“调转促”契入点和突破口。
 
  三是培育新业态。各地加大信息技术的升级应用,发展各类从现有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活动。重庆启动实施设计服务提升、制造效能提升、客户价值提升等专项行动,企业由产品供应商向提供成套设备、安装工程和售后服务转变的趋势明显,价值链延伸迅速。贵州通过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开展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数据中心整合利用和大数据创新应用、产业聚集、资源流通、国际合作、制度创新试验。
 
  四是探索新模式。各地以市场需求为中心,通过多项举措,力求实现传统产业要素重新高效组合。广东强化政策引导,出台实施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互联网+先进制造”专项实施方案、“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举措。启动200个“互联网+”试点项目,培育13家企业成为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建设18个“互联网+”小镇。重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编制《重庆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实施方案》,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跨界深度融合。力帆集团、固高科技等一大批制造企业正加快培育形成新型研发模式,“新材料在线”“猪八戒网”“秒盈科技”等互联网企业已构建起“网络公司+实体企业”的新型创新创业模式。
 
  以“拓”扩需求拓宽制造业发展空间
 
  各地积极落实国家区域战略,推动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步伐。一是对接国家区域战略,加快产业升级。随着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都在借势发力,通过审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天津设立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首期10亿元,对接国家发改委牵头设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和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服务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发展。广东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促进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推进八个对口帮扶产业示范园建设,支持产业园区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公用设施建设。完善产业承接载体,基本实现产业园区县域全覆盖。
 
  二是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打造经济增长点。园区是培育产业集群,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安徽注重园区承接,探索实践省级产业园、南北合作共建园等新型园区建设模式,按照“产业地图”引进位于产业链关键环节、行业排名前列的龙头企业。云南以园区引领工业发展,出台《云南省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2016-2025年)》,成立了省级层面的园区领导小组,实行差别化的园区发展产业政策,通过强化园区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推动双向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各地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企业拓展新市场,开发新空间。广西把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带动广西优势产业产能“走出去”结合起来,支持汽车、机械、建材、制糖、电力等行业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开拓东盟等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海外资源开发、国际投资贸易和工程承包。四川依托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深化产业国际合作。
 
  以“人”强动力加大专业人才引培
 
  各地注重人才在培育新动能中的关键作用,引进培育各类人才,加快形成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是引进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起着高端引领作用。宁波深入实施“3315”、“泛3315”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全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围绕智能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培养新一代企业家,连续实施宁波“创二代”提升计划。福建壮大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持续开展“福建省特殊支持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评选,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例,树立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标杆。
 
  二是激励技术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在科技、经济等各方面中起着关键支撑作用。重庆建立健全人才引进、认定和奖励的市场化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用人单位实际年薪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热情,近两年全市企业研发人员增速保持在20%以上。宁波积极推进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院校、企业、产业园区联合共建的十大专业特色学院建设,重点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努力实现“创办一个特色学院、支撑一个产业”的目标。
 
  三是培养技能人才。优秀技能人才是发展“中国制造”的基础。湖北在积极培养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和优秀企业家的同时,通过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联合开展 “楚天名匠”评选工作,省总工会、省人社厅、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发起“荆楚工匠”选树活动等方式,大力培育职业工匠人才。福建加强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融合,开展“订单式”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建立在校学生实训基地,在技工院校中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对创意设计、品牌策划、工艺美术等需要经验积累的人才,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
 
  以“改”促调整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各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盘活资源,精准供给,全面调整供需错配。一是盘活存量,充分挖掘国有资产长期沉积的生产能力和潜在的价值。湖南着力推动企业存量资源与新需求对接,对资金、土地等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鼓励工业企业盘活闲置厂房,挖掘存量价值,推动产业升级。
 
  二是营造环境,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各地紧紧把握供需结构升级方向,营造培育新动能的良好环境。广东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通过建立“僵尸企业”数据库,实现精准识别与分类处置,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安徽建立市场负面清单制度,推进等级制度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运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支持重大物流基地、城乡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圳将管理方式从重事前审批向重视事中事后监管、从管主体向管行为、从强调政府监管向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并重三个方向转变。下大力度打造“审批最简、管制最少、服务最优”的城市,最大程度鼓励新动能发展。青海西宁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模式,组建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实现一个部门受理、一个场所办公、一个平台监控、一个标准要求、一个公章审批。
 
  四点启示
 
  一是加快完善培育新动能的制度环境。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议各相关部门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主体加大创新投入,给予更大的优惠。加强知识产权市场建设,加快完善适应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保障创新者的经济权益。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在新动能培育中的作用。
 
  二是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目前部分省市在培育新动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跟风现象,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已经出现了重复建设的苗头。建议充分结合地方的资源禀赋,鼓励和引导各地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同时,引导地方在规划编制中聚焦自身的优势领域或者产业链的优势环节,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
 
  三是鼓励试点示范地区和企业先行先试。在探索新路径新模式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建议继续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产融结合、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等部分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鼓励地区和企业侧重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内容,推动新动能的发展。鼓励试点的地区、企业大胆搞创新,探索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同时做好试点实施的跟踪评估和经验总结,梳理一批可在全国推广的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
 
  四是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在培育新动能的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地区、企业和项目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标杆和榜样。建议把这些典型案例汇编成册,联合宣传部门,发挥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力量,对这些成功典范进行多渠道宣传报道,通过经验推广达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效果。

责任编辑:拂晓晨风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