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区域经济
CMIC:东北“再振兴”有待供给侧改革发力

发布时间:2016-04-01 12:56:20

来源:赛迪中国工业评论

作者:邓嘉纬 张娜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东北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东北一度成为“三角债”问题的重灾区,经济陷入停滞。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标志着振兴东北正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2003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思路,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并于12月成立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历经10年的政策支持和改革,东北的经济形势有了较大改观。
 

  自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再次失速,再度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2014年,辽、吉、黑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为5.8%、6.5%和5.6%,排名倒数3、4、2名,仅高于山西。2015年前三季度,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为2.7%、6.3%、5.5%,排名倒数第1、第4、第3;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4%、5.1%和0.2%,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27.4%、1.1%和-15.8%。从上述数据来看,东北三省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经济不容乐观,“再振兴”任重道远。
 

  阻碍东北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阻碍东北经济发展的问题具有其共性,但更主要的是东北地区的个性问题,集中表现在社会意识落后、产业组织结构缺陷两方面。
 

  社会意识落后。东北地区拥有着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但这也逐渐消磨了东北人早期具有代表色彩的“闯关东”创业精神。凭恃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作为 “后盾”,东北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无法摆脱计划经济带给他们的思想禁锢,未能快速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去,反而逐渐消磨了关东文化中的创业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长期以来在财富的积累方式上以土地耕作为主。在计划经济时期,东北人既不需要竞争也无需商业意识,高度的工业化程度使得东北人在为人处世上豪爽热情却不善于精打细算,这使得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无法快速融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东北人的创新意识、“闯关东”精神曾经受到过两次重创。第一次是1931年至1945年,日本人对东北地区的长期占领改变了东北人的思想意识,使得东北人社会意识中多了点被动的“奴性”意识。还有一次便是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对东北人创业意识的巨大冲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应的政策限制了东北人思想的解放,使得东北人的创业发展渐渐缺少了应有的主动性。无论是近代殖民统治下建立和发展的工业体系,还是东北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程,都是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连续重创,使得东北人在意识中形成了对体制和政策的过度依赖,同时这种依赖也强化了东北人的惰性,缺乏主动性和危机感,从而使得旧体制依旧在东北延续下去。
 

  产业组织结构缺陷。经济资源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分配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活力、经济体的弹性和经济抗外部冲击的能力,适度的比例有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过度集中于大型企业或者过度集中于中小型企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资源过度向大型企业集中将造成产业链缩短、专业化能力降低、产品零部件生产成本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由于国有经济集中了大量资源,我国经济资源本来就有向大企业集中的倾向,而东北地区这一倾向更加显著。
 

  我们选择资产、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4个指标来观察东北地区工业产业组织结构。数据显示,辽宁大型工业企业的资产和从业人员比重与全国水平比较接近,所有者权益比重略低于全国水平,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显著低于全国水平,这表明辽宁的大型企业产出效率不如人意。吉林大型工业企业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比重接近全国水平,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从业人员比重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表明吉林大型企业效率高于辽宁,但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及辽宁。黑龙江4项指标都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在全国排名非常靠前,表明黑龙江的工业经济活动高度依赖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的角度看,辽宁中小企业以51.1%的资产比重、58.5%的所有者权益比重和65%的从业人员比重,创造了70.2%的主营业务收入,显示出辽宁的产业组织结构具有相当的活力,中小企业的效率甚至优于全国水平。吉林的中小企业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黑龙江的中小企业在资产、所有者权益和从业人员比重方面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产出水平——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却显示出一定的效率优势。总体上看,辽宁的工业组织结构较优,而吉林和黑龙江的结构还有较大的可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再振兴”首要举措是以供给侧改革带动社会意识转变
 

  从根本上说,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社会观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社会一直在提倡破除旧观念,但对东北而言,社会意识变化进展相对缓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东北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部分还在通过文化传播的路径向关内渗透,而关内的先进文化对东北地区并未形成有效的带动,因而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意识还在自我循环,抑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等待东北社会群体的自身觉醒来改变东北的社会意识,那样只会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大外力的冲击,就如当年东南沿海对外开放时一样,在外部力量的冲击下尽快让东北的社会意识加快跟上全国的步伐。振兴东北首先要改变东北的社会意识,要改变落后的社会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习对外开放的做法,引入外部冲击。
 

  “再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是供给侧改革,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并藉此带来新的理念和新的观念,迅速改变东北地区落后的社会意识,实现东北经济的“再振兴”。这是东北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第一个关键举措。
 

  东北地区应大力引入东南沿海的私营资本,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资本,以此带来对东北落后的社会意识的冲击,帮助当地转变思想观念。东南沿海资源短缺,民营资本的市场意识极强,没有“等、靠、要”的习惯意识。民营上市公司以利益为驱动,在资本市场的压迫下,赢利压力较大、逐利性强、财务相对透明。南方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只要投资经营环境适合,投资成本具有竞争力,即可流动布局。民营上市公司的地域性弱,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有较高的跨地域投资意愿。近年来,在资本市场的帮助下,跨区域的并购越来越多。东北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民营上市公司可重点为东北的大型制造企业配套零部件生产,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率和价值。此外,背靠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和投资能力。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应着力改变招商引资的观念,认真落实投资政策,信守承诺,强化服务意识,管住“看得见的手”,帮助民营上市公司创造好的投资环境。在东南沿海民营上市公司市场化理念的影响下,可以较快地冲击并改变东北地区的社会意识。
 

  在吸引外资方面,东北地区应重点关注制造业强国的制造资本。东北地区制造业条件好,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拥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是吸引制造业外资的基础。引进外资的重点,应当是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以发挥当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借此培养一批新装备制造业人才,从而改变东北社会意识。
 

  对于当地的民营企业,政府应该鼓励小微企业或个人进行创业,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化理念贯彻到每一个新兴企业家的创业发展蓝图中。同时挑选东北地区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鼓励当地民营企业与外部企业合作,藉此影响民营企业的观念意识。
 

  发展重点产业提升供给质量
 

  转变观念需要从供给侧做文章,拉动东北经济增长同样只能主要从供给侧做文章。在国内产能过剩、外需不旺的背景下,依靠投资拉动东北经济增长是否可行?这要看投资的产业。从商品和服务的交流情况看,东北地区长期呈现货物和商品的净流入,表明东北地区产业在满足内外部需求方面存在缺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果能够选好产业结构扩大投资,局面是可能改变的。东北地区产业周期性强,在“三期叠加”时期,所受的冲击更大,经济下滑更加严重。加快产业转型,适度提高非周期性产业的比重,有助于帮助东北地区摆脱周期性阴影,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同时,为压缩产能严重过剩的加工工业的规模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缓冲。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工业化初期,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积聚了全国很大一部分工业资产存量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拥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根据东北三省2013年工业十大行业情况可以得出,东北三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业、石油化工业均可以作为东北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产业,这是东北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第二个关键举措。抓住东北的关键产业,改变东北的供给结构,可以有效提升供给质量,“再振兴”东北经济。
 

  农副食品加工业极具发展前景。东北地区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丰富,东北三省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占全国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7.7%,比例极高。东北地区的食品加工、深加工企业数量众多,如台湾顶益、统一、旺旺、九三油脂、完达山乳品、娃哈哈、中粮集团、蒙牛、伊利、南京雨润、大成玉米、禾丰饲料等大型企业。作为农业发达的地区,东北三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仍然应当大力发展。
 

  汽车制造业有待转型。2013年吉林省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3%,2014年,吉林汽车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615.89亿元,占本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3.5%,汽车制造业占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三省生产汽车及零部件的大型公司有一汽集团、一汽轿车、一汽大众、一汽通用、一汽丰田、北车、富奥江森、华晨宝马等。但是,东北地区汽车制造业产业过度集中于一汽集团,专业化分工程度低,配套产业未得到发展,成本较高。国有大型企业应将非核心零部件外包,扩大非国有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
 

  装备制造业可拓宽产品领域。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地区的重点优势产业。现有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包括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北车、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大连造船、中国一重、沈阳机床、沈鼓集团、新东北电气、大庆页岩油、哈尔滨拖拉机厂等。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要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支持重大技术装备拓展市场,鼓励引导国家重点工程优先采用国产装备,扶持核电、火电、轨道交通、石化冶金、高档机床等优势装备走出去,集中力量扶持东北地区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等产业,并积极推动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目前国内民营企业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创新能力有了长足发展,可以吸引民营资本与大型国企、央企对接,共同投资。
 

  航空航天产业需加强对外合作。东北有我国最早的军用飞机基地——沈飞集团。目前航空工业企业主要有沈飞集团、沈飞民机、东安集团、中国航空空气动力研究所、意大利AVIO、西班牙SMA等企业。《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支持沈阳航空企业与国际大型航空企业开展总装、发动机、零部件等重大合作项目。
 

  生物医药产业有待提升。东北地区医疗与生物资源优越,拥有为数众多的医疗与生物工程企业。目前主要企业包括哈药集团、东药集团、吉林敖东、通化东宝、通化金马、修正集团、紫鑫药业、美罗药业、金赛药业、西点药业等企业。但是,东北医药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发育不全,企业间合作度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尚未建立。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小而全”状况使组织程度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生产效率低下。产品主要集中在中药和抗生素产业方面,中药饮片企业少,技术和设备水平较低,制药机械企业少,高精度医药用检测设备和提纯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药品内包装材料基本上从江浙一带采购。因此,东北的医药产业可以容纳的专业化配套潜力极大。
 

  石油化工产业应延伸产业链。东北地区是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主要基地,目前主要炼化企业包括大庆石化、吉林石化、抚顺石化、辽阳石化、大庆炼化、大连石化、锦州石化、锦西石化、哈尔滨石化、前郭石化、辽河石化、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吉林燃料乙醇等一大批企业。石化产业链条较长,但东北地区的炼化企业主要生产汽柴油,产业链较短,在延伸配套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紫叶)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