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投融资研究
CMIC:激活创新链 中小微企业必将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6-07-12 10:34:57

来源:赛迪中小企业研究所

作者: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一、何为创新链?
 
    创新链的思想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产品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产品技术引入到企业的生产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熊彼特认为科学技术与商业化生产之间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衔接,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必须把各阶段的创新活动整合于一个系统之内。
 
    创新链不是创新活动的简单归集,而是涉及从研发到中试,再到商品化、产业化一系列联系紧密的活动。从构成要素上看,创新链是由每个环节上的一个或多个核心主体,以及与核心主体密切关联的链接点(创新成员)组成的,这些主体以创新为纽带,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创新链生态圈。创新链相当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等五个环节。
 
    从组成方式上看,创新链可分为横向创新链和纵向创新链。横向创新链是指由自己与同类产品之间通过竞争压力和技术外溢性形成的创新链条关系。纵向创新链是依附于上下游产业链而形成的创新链。
 
    严格地说,创新链是不能脱离产业链而独立存在,因为没有实现商品化的创新不是完整的链条。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衍生出一条创新链,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创新,将带来下游产品的整体升级,表现为价值链的整体提升。依附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创新链条构成了以该条产业链为轴的创新体系。多条产业链及其所附的创新链相互交叉、互动,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中小微企业是激活创新链的关键
 
    (一)中小企业是原始创新行为的主力军
 
    中小企业规模孝转向快,管理层级少,对市场需求的应对速度快,从事研发活动的效率高。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中小企业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以美国为例,美国研发经费中有70%左右的资金都来源于企业。同时,企业是研发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承担了90%左右的研发。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两倍,小企业的研发回报率比大企业高出14%。根据统计,20世纪的主要发明中,60%以上来源于独立发明人或中小企业的贡献。一项对1973—1975年的310项发明的研究表明,有24%来源于雇员人数在10人以下的小企业,有24%来源于雇员人数在10—999人的中型企业。
 
    (二)中小企业是整合、汇集创新资源,实现二次创新的主渠道
 
    在创新活动中,企业不仅是原始创新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是整合创新资源、吸纳创新成果,消化再创新的重要力量。以日本为例,日本遵循“技术引进带动技术立国”战略,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培育形成拥有自主创新实力的支柱产业,再向其他国家输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技术引进带动的研发投入之比一直在上升,最高达到每花1日元引进技术带动14日元用于吸收消化和应用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引进规模不断增加,但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创新经费比例仅为11:1,这与日本1:14的比例反差较大。
 
    (三)中小企业是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产品价值的关键节点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数量更多、更为灵活,更能根据市场需求而选择适销对路的技术成果,并将之商品化、产业化。以美国为例,为了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美国实施了多个小企业创新扶持项目,其中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SBIR)最为突出。SBIR立足于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资助有潜力的创新型小企业,最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微软、英特尔等均受到SBIR的支持。
 
    三、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五大瓶颈
 
    (一)制度瓶颈
 
    一方面,现行的科技体制下难免出现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在技术研发阶段没有生产企业参与,所谓的创新成果缺乏市场基础,难以产业化;而有市场的创新需求难以为企业所独力完成,又缺乏适当的合作机制,科技与市场之间长期割裂。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长期处于制度弱势地位。涉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金融、财税、资本市场等制度设计都以大型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制度性保障,也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来支撑其快速发展,更谈不上花费巨额资金和时间进行研发、中试和转化科技成果。
 
    (二)政策瓶颈
 
    一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但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政策比较零散,且缺乏具体的措施,力度不够。同时,在政策执行中存在“最后一公里”被架空问题,政策效果难以体现。另一方面,在现有扶持政策中,多数政策覆盖范围较窄。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例,要求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受,受惠面明显较校根据相关数据,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集聚区中,仅有约5%的中小企业能享受加计扣除政策。
 
    (三)资金瓶颈
 
    资金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瓶颈。在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性资金不足。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约150亿元,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中小企业创新需求。与美国相比,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财政资金支持规模明显偏校二是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主板市场门槛高,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新四板等市场容量均较小,而且中小板、创业板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要求也较高。三是信贷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来已久,且将持续存在。这与中小企业财务不健全、缺乏抵质押物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成本均在10%以上,而且银行贷款审批后还常带有附加条件,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负担。四是风险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虽然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较快,但相关法律、法规细则不够完善,风险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支持作用有限。
 
    (四)技术瓶颈
 
    我国中小企业获取技术成果的渠道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有:一是公共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虽然我国知识产权规模在不断上升,但在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仍存在受制于人的现象,其根本在公共技术基础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土壤和环境。二是中小企业资金少、底子雹人才缺乏,难以通过自主研发形成可商业化的技术成果。同时,从外部获得关键性技术的渠道也较少。
 
    (五)人才瓶颈
 
    高新技术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另一大瓶颈。由于中小企业在制度上、政策上、资金获取能力上相对薄弱,同时,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很欠缺,高新技术人才难以长期留在中小企业从事创新活动。
 
    四、发挥中小微企业作用,激活创新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税收政策支持
 
    一是出台专门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梳理现有政策条文,明确新的政策点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细化扶持措施,确保政策执行。二是加大已有政策扶持力度,如扩大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的覆盖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有创新实力、有前景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三是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对近2年内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中小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半政策。四是对5年内拥有一定数量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加大创新融资支持
 
    一是在现有银行体系开辟以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小微银行体系。二是完善资本市场体系。降低主板市场要求,规范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新四板市常三是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借助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产生的大数据,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数据库,破解银行信贷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四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引导天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建立完善的资金退出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五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提供无偿资金支持,或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同时,扩大政府创业引导基金规模,创新债务投资模式,完善退出机制。六是创新融资模式。支持股权私募、集合信托和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
 
    (三)强化创新人才队伍
 
    一是对留用中小企业的领军人才由中央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人才的社保费用由中央财政给予补贴。二是建立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绿色通道,在职称评定、子女教育、住房购车等方面放松相关要求。三是鼓励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的研发人员到中小企业创业,完善创新创业成果分享的收益分配机制。四是通过产学研联合,通过研发人员租借方式,解决企业研发人员不足问题。
 
    (四)完善创新公共服务
 
    一是强化国家公共基础科学,优化创新基础条件。二是建立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为中小企业和研究院所从事研发行为和中试研发成果提供便利条件。三是顺畅技术成果获取渠道。建立健全完备的产学研技术成果转化机制,由企业参与研发行为,研发机构参与产品化、商业化过程,及时掌握反馈信息,优化、完善技术成果,形成二次开发。四是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市场,便利企业购买技术成果。
 
    (五)优化创新场所条件
 
    鼓励和支持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的快速发展,打造多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加大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力度,规范创业基地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完善创业辅导制度。加大对众创空间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场所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入驻企业提供房租、用水、用电、用能等补贴,提供宽带接入、办公家具、物业等费用减免政策。

责任编辑:拂晓晨风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