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投融资研究
CMIC:“互联网+” 别让传统银行乱了阵脚

发布时间:2015-08-19 09:30:35

来源:赛迪顾问

作者:江晶晶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以此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引导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健康发展。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企业首先应声而起,将传统卖场、传统交通、传统新闻乃至传统支付等统统搬上了PC端和移动端。在此背景下,商超、出租车、纸媒、银行等传统行业均遭受到了市场份额的挤占,特别是银行业,由于涉及到金融行业系统安全的问题,在应对互联网变革时存在着行业特有的特殊性,因此其改革核心必须依托原有的存贷业务并继续做好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这才是“互联网+”时代传统银行的前景和未来。


 
  一、“互联网+”的浪潮符合历史发展逻辑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对早前提出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一次深化。“互联网+”旨在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一方面,推动互联网行业在创新2.0模式下发展新业态,另一方面,推动传统的各行各业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二者共同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互联网+”的浪潮符合历史发展逻辑。首先,“互联网+”浪潮内生于技术,全球历次大的发展革命都缘于科技的推动。此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将传统行业置于互联网革命的大环境之中。其次,互联网的特征在于“无孔不入”,因此,互联网革命的爆发必将影响传统行业,同时,互联网的优势在渠道拓展,因此互联网伸入到传统行业主要是通过对渠道的影响。总之,“互联网+”是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其对传统行业的影响绝不应是自上而下的推动,而是自然而然地渗透。


 
  二、对传统行业来说,应顺应趋势,但也应主动转型


 
  当前普遍存在的“互联网+”模式是:互联网行业率先去传统行业“跑马圈地”,申请各类牌照资质,为涉足和改造传统行业准备“门票”;传统行业的应对之策往往是选择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或新建相应部门,去互联网领域“尝鲜”。当然,互联网行业本身对自身特征最为了解,这也正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汽车”、“互联网+医药”等等行业总是互联网企业先动起来的根本原因。但互联网行业的高渗透性不仅并不意味着传统行业应坐等互联网化的渗透,反而应该更主动地快速摸清互联网的特征,顺势而动。被动地等待不仅将等来互联网行业的“狼”,还有可能错失率先转型布局的先动优势。
 
  “互联网+金融”领域呈现出典型的互联网先进入、传统金融后厮杀的战国时代特征。“互联网+金融”是最早践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领域,也是最早诞生“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的行业,即先有实操,再生概念。在实操层面,互联网企业先行,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即与建行、工行两家银行合作为阿里旗下B2B、B2C平台上的商户提供贷款服务,后来又于2010年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这是我国首例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设立小贷公司涉足金融领域。而在理论层面,互联网金融理论最早是在2012年由谢平在“金融四十人年会”上公开提出的。随后在2013年,银行、券商、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陆续加强网络渠道建设,试水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对券商、基金的影响主要在渠道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主要包含银行、券商和基金三大类,互联网对它们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对券商、基金的影响跟其他大多数行业相似,主要在渠道端。互联网对银行的影响主要在客户需求分析方面。除渠道之外,互联网对银行的影响还在于基于大数据的客户及产品需求分析。贷款是银行的主要业务,而互联网金融本身就内生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由于掌握中小微企业的大量数据,基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分析客户的真实贷款需求与偿还能力,即以较低成本完成贷款审核,低成本、与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相契合的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


 
  三、长期来看,银行业理应依托既有优势应对互联网时代竞争


 
  银行业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变革绝不应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机构最特殊的影响路径表现在银行,而传统银行当前的应对之策却与其他传统行业一样仅仅表现在渠道方面,各大银行基本遵循以下三大举措:第一,加强建设电子银行,进一步提升ATM、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使用效率。第二,新设电商平台,比如建行率先设立“善融商务”银行电商平台,随后华夏银行设立“电商快线”,交行设立网城“交博汇”等。第三,统筹加强全方位网上营销,比如工行在系统内组建成立互联网金融营销中心,统筹工行内部所有涉及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营销推广和运营管理等。但是,由于渠道优势主要聚集在互联网企业,因此银行在渠道端的改进很难胜过互联网企业。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银行强扭的瓜不甜,理应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自身优势出发,在“互联网+”时代顺势而动。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在贷款等金融产品方面吸收互联网精神的精髓。在传统金融时代,银行对每个贷款客户都要进行入户调查,因此银行没有动力弯下腰来做中小微企业贷款,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很难由银行满足,此时互联网企业率先通过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吸引了有贷款需求的中小微企业甚至个人。此时传统银行应先厘清互联网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路径,再有的放矢进行转型。在“互联网+”时代,银行的转型重点不应仅在渠道建设,也不应基金效仿互联网企业做中小微企业业务扩张,更不应跟着电商等互联网企业亦步亦趋地做快速消费品行业贷款,而是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植入自身有优势的大型企业客户层面中去,深耕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最终在作为其核心的贷款业务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并继续做好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这才是“互联网+”时代传统银行的前景和未来。


 
  四、短期来看,银行业理应与电商合作规避来自互联网的冲击


 
  未来银行的互联网化之路必然在于依托自身的金融专业优势发展金融产品,但在当前的局势下,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无孔不入,销售渠道拓展飞快,深度蚕食银行业传统的贷、汇两大业务,通过“余额宝”等理财新方式开始挤占存款份额。此时,银行业若坐视不理,独自深耕金融产品,则很有可能面临业绩下滑甚至被挤出市场的风险,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银行势必通过与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合作来规避冲击。
 
  事实上,银行与电商之间的合作在近年已悄然铺开。对于传统的银行业来说,2010年之前,它与其他行业之间仅存在存、贷、汇等交易关系,二者泾渭分明。2010年6月,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面世,成为国内首家在全国范围内完全面向电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小额贷款公司,以消费品为主的传统电商与银行开始出现业务交叉;2012年11月27日,京东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式公布开始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电商与银行开始了第一波合作;2013年5月31日,宝钢集团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正式挂牌,并与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开展合作,共同提供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自此开创了传统工业品行业与银行业的新合作。电商与银行之间从简单的业务交叉迈向助贷合作。电商与银行互相改变着彼此,第一步是业务简单交叉。在银行方面,各大银行也纷纷推出电商平台,通过为客户提供附加值探索拓展融资业务,同时银行通过设立电商、支付平台获得更多真实交易数据,很多电商与银行都将全面试水业务作为涉足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步。电商与银行逐步探索合作,第二步是通过分工各取所长。大型电商与银行之间开展的战略合作,一方面是通道服务,阿里依托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打通与民生银行的资金结算通道,依托电商平台,提供金融产品销售通道;另一方面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电商针对其小微企业客户,获取并挖掘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数据、物流数据、客户评价数据以及认证等信息,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助于银行向该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信贷与支付两大业务的协同效应大于直接竞争。电商逐渐涉足并日益壮大的信贷与支付业务看似挤占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但事实上电商提供的信贷与支付服务却并未带来明显的直接竞争,而是与传统金融机构达成了协同效应。从信贷业务的层面上来看,电商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并不冲突,电商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特点是小、散、灵活、周期短,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则较少与中小微企业之间开展信贷业务。从支付业务的层面上来看,涉足互联网金融的电商企业作为互联网企业,大多经营灵活,能够更好更快地运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支付新模式。
 
  电商与银行发挥各自优势,在合作中形成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当前,电商正在依托数据优势向其承载的供应链两端延伸。一方面,向电商平台物资流端延伸至供应链上游数据流端,在电商平台进行过交易的客户均产生一系列真实交易数据、物流数据、客户评价数据以及认证等信息,而批量处理大数据正是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行业优势。另一方面,向供应链下游资金流延伸,通过量化处理数据得出对客户的信用评价,使电商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同时,金融业正加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电商与银行从简单的业务交叉到契约合作,再到理念的初步融合,似乎已经跨越了正面冲突的直接竞争阶段,二者将携手迈向未来的融合。

责任编辑:拂晓晨风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