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帮助中心|添加收藏|English
 
     
  2016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形势展望  
  绿色 智能 网联是方向  
     
 

2015年,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以及国内限购限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入"微增长"的新常态,于此同时,自主品牌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展望2016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体将继续保持中低速增长状态,其中,自主品牌汽车将保持稳定发展,新能源汽车将实现高速增长,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一、对2016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产销维持中低速增长

2015年以来,受经济增长放缓、各地方限购限行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汽车销售也进入到"微增长"的新常态。2015年1-9月,我国汽车产销量继续下滑,累计生产汽车1709.16万辆,同比下降0.82%,销售汽车1705.65万辆,同比增长0.31%,产销量增幅较2014年同期分别下降8.9和6.69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生产1460.63万辆,同比增长1.5 %,销售1454.78万辆,同比增长2.75%,产销增幅较2014年同期下降13.28个百分点和12.2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乘用车产销量增幅将在2%-4%左右。商用车生产248.53万辆,同比下降12.48%,销售250.87万辆,同比下降11.83%,产销增幅较2014年同期提高6.8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呈现一定幅度的增长,预计全年商用车产销量仍将持续负增长态势,分别在-8.1%和-7.2%左右。预计2015年全年汽车产量增速将在4%左右,汽车销量增速将在3%左右。

预计2016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落实,鼓励内需的导向将刺激汽车的消费需求,尤其是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及规划的出台、《中国制造2025》中对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措施逐渐得到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中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支持、以及市场竞争带来的技术升级以及新车型的增加和价格的下降,将有力促进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

同时,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油价上涨和停车位短缺将成为阻碍汽车市场发展的因素,近年出现的汽车限购政策,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受上述因素影响,2016年,预计我国汽车产销量将维持在7%左右的增幅水平。

(三)自主品牌乘用车加速发展

由于轿车市场的大幅度下跌,自主品牌乘用车自2010年市场占有率达到45.6%的高点之后,就一直处于下降通道,2014年市场占有率已降到38.44%。相对于外资品牌,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薄弱仍是主要因素。2015年,在MPV和SUV市场上,由于市场需求强烈和成本优势,自主品牌销量快速增长,推动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长,2015年1-9月,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595.03万辆,同比增长11.71%,市场占有率达41%,比去年同期提升3.28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随着众多自主品牌车企SUV和MPV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和增长、新能源汽车推广、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战略实施及技术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将保持40%左右的稳定增长态势。

(二)出口形势难以改观

2015年我国汽车出口出现了大幅滑落。根据海关数据,1-9月,我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59.61万辆,同比下降16%,较去年同期增速回落48.29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汽车整车出口量约84万辆,较2014年降低10.73个百分点。

进入2016年,我国汽车产业出口形势仍不宜乐观。首先,全球经济整体上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发达国家复苏缓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步入稳步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仍显脆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至3.7%,预示着全球经济增长将进入疲弱"新常态"。其次,全球贸易增长继续放缓,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4%,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平均6.7%的贸易年增长水平。对于汽车工业来说,全球经济增速的疲弱必然带来汽车市场需求的下降,这对终端消费以及产业投资增速也都带来一定的影响。预计2016年我国汽车出口水平将与2015年基本持平,出口量稳定在90万辆以内。

(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成长

2015年,我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至战略高度,陆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5月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从国家战略层面再次重申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尤其是提出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6月出台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提出突破现行整车项目生产资质审批制度,允许符合要求企业新建纯电动汽车生产项目,且其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最低要求限制,大大降低了新能源造车准入门槛。在政策层面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1-9月,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4.42万辆,同比增长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9.3万辆,同比增长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5.12万辆,同比增长1.9倍。预计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到25 万辆以上规模。

预计2016年,我国将重点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包括完善充电设施建设、制定企业平均油耗管理办法、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基金、实施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破除地方保护目录、支持新能源汽车长期推广等。预计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用"补贴"、"增加配额"、"取消限购"、"减免购置税"等手段大力支持,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再加上国家鼓励、厂家发力等多重有利因素,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将在2016年进入实质规模消费及应用阶段,迎来快速发展期,并有望成为带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应用推广步伐。汽车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最为成熟,产业化程度也最高,其是传统汽车向电动汽车过渡的产品。纯电动汽车技术虽不及混合动力汽车,但其是各国发展的重点,也是未来10年大力产业化的产品。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则是目前技术相对较不成熟,产业化程度最低的,但可能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汽车技术及产品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从汽车产业链环节来看,汽车产品设计与制造更加智能、高效与个性化;销售与售后服务更加便捷与网络化、人性化;无人驾驶、车载系统等新兴技术不断应用,车、人、路三者的关系更加和谐与安全。从汽车产业价值链分布来看,用户从过去专注车辆硬件条件转为更加关注汽车的使用功能,汽车电子产品和基于汽车的智能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的比重快速上升,汽车制造、销售渠道、服务的竞争格局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和调整。《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市场消费环境既有压力也有机遇

市场消费环境面临压力加大。 预计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5亿辆,并将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将造成交通拥堵愈发普遍,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会愈发明显,也会造成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贵阳、天津等城市已经出台了限行限购政策,这加剧了汽车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更多城市已经或者即将加入到限行限购的行列,使得消费者首次购置车辆更加倾向于选择合资品牌,因限购产生的被动型消费升级,给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压力。

汽车需求持续增长带来市场拓展机遇。从国内市场看,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以及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汽车消费的进一步释放,市场依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另外,汽车售后服务及汽车生产企业对汽车零部件的双重需求将带动该行业发展将快于整车行业增长,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速。从国际市场看,中东、非洲、中南美、东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对中低价位轿车、商用车的需求快速增长,汽车"走出去"市场空间广阔。

充电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关键环节

大量增加公共充电设施数量是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的关键。目前全国已建成充换电站 780 座,交直流充电桩 3.1 万个,可为12万辆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2015年11月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提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超500万辆,根据各应用领域电动汽车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配置要求,经测算,到2020年,应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降低充电设施建设难度也是实现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在充电建设方面难度较大,包括公共充电站土地审批难;私人充电桩无固定车位安装、电网改造和物业协调难度大;公共充电站和充电桩建设密度低、布局不合理、兼容性差、利用率不高;充电设施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标准规范不健全存在着安全隐患;国家电网公司退出城市充电设施建设,但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尚未及时跟进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场地、设施、资本等)参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加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加大政府研发投入力度。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等领域,需要政府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如在税收、补贴、创新奖励、产学研结合方面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所得税减免、设立自主创新奖励基金、技术人员奖励等方面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活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对企业的创新产品在市场销售上给予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直接补贴等鼓励消费者购买自主品牌的创新产品,同时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帮助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开拓市场。

二是加强关键零部件共性研发平台建设。我国政府需要加大对创新合作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出台共用技术平台的支持政策,建立可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和投入渠道,特别是电子控制类零部件和高性能动力电池的共用技术平台,建立专项资金,鼓励汽车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发展国际化的分工合作。

三是加大汽车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在专业研发人才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关学科建设的投入,增强科研院校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适应性技术研发方面的积极性,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来培养人才,增加汽车专业人才的实践机会。在汽车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通过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汽车产业技术工人,提高一线技术工人参与自主创新的能力。

    促进汽车出口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进一步规范汽车出口企业的海外市场行为,加强我国汽车出口企业与产品资质以及在外投资项目的规范与审核,进一步完善与汽车出口有关的信用保险、担保制度与融资平台建设,引导汽车企业积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本土化生产,以及加快海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二是加强品牌与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规范与强化汽车出口企业在目标市场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实施自主品牌汽车"走出去"战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这一有利的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实施汽车生产线"走出去"策略,制定支持汽车产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企业应加快向发达国家出口汽车产品的步伐,加强在中东、中亚、南美、非洲、东欧等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建厂、建立生产基地和备件中心,开展汽车租赁及二手车业务,加快实现整车企业带动零部件企业组团出海。企业应在重点市场开展汽车维修、配件、改装、美容等后市场服务。加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境外申请专利、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参加国际标准组织的工作,培育新能源汽车跨国公司,在新领域形成品牌。

    突破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

适度放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降低智能网联汽车准入门槛,鼓励跨界融合,引导国内其它领域企业特别是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充分发挥跨界企业的创新力和颠覆力,革新汽车产品、创新商业模式。

加大对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研发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纯电动汽车应用推广和配套环境建设,积极跟踪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进展,加快新技术和产品开发。

做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专项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技术发展路线。整合现有重大专项和科技资金,重点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支持软件或互联网公司跨界研发,构建互联网汽车产业生态系统。成立智能互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联合,共同推动汽车新业态培育与新模式创新。推动智能互联汽车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支持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

    鼓励发展汽车产业新技术、新模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基于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心正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服务营销等环节转移。因此,必须顺应制造业服务化趋势,鼓励引导汽车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由产品提供者向"产品+服务"的提供者转型。深入研究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对汽车传统生产模式、市场形态和使用习惯的颠覆性作用,做好行业引导和新标准规范建设,放宽准入条件和加强后市场监督,推进汽车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互联网实现新型汽车模块化、小批量、个性化的定制生产,积极鼓励各类企业开展与企业相关的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信息网络融合型汽车发展,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鼓励探索无人驾驶租赁、互联网专车服务、汽车共享消费等新业态。

 
 
  CMIC相关专题 更多
  CMIC研究报告 更多
· 2015-201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研究年度报告 2016-03-10
· 2015-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2016-03-10
· 2015-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2016-03-10
· 2015-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2016-03-10
· 2015-2016年中国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2016-03-10
· 2016-2020年中国汽车4S店行业市场调查与战略咨询报告 2016-08-18
· 2016-2022年中国汽车保险行业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