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帮助中心|添加收藏|English
 
     
  正确看待德国工业4.0  
  助力"中国制造2025"  
     
 
什么是德国“工业4.0”

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同时,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

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如何正确看待德国工业4.0

借鉴德国工业4.0推动"中国制造2025"实施

当前,我国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老龄化、环境约束日益严格等问题,新生代的员工也越来越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均衡。在此背景下,若仍单纯从经济角度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难免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生产力,引入创新发展思路,借鉴德国工业4.0的发展战略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

 
以两化融合行动借鉴角度学习工业4.0

工业4.0与我国的两化融合,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这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如果两者几乎完全一致,工业4.0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实际上,工业4.0最为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它给我国推进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具体、可参考的示范和借鉴。

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其工业企业整体上已处于工业3.0阶段,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工业4.0战略的目标科学、任务明确、措施务实、发展路径清晰,加之"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等一系列文件的配套,使得工业4.0具有了极强的可操作性。

而我国的两化融合战略虽然提出已有数年,但必须客观认识到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对于如何理解和推进两化融合,在一定领域、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摸不清、嚼不烂"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何找准两化融合核心点、关键点,如何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一步步推进两化融合方面,还有着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与工业4.0"异曲同工"而自得,不能满足于对工业4.0理念的笼统理解,而是要秉持解剖麻雀的精神,一件件工作梳理明白,对其提出原因、相互间联系研究清楚,再结合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才能做到深得其味、深得其髓。

 
工业4.0是传承发展而非革命

在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工业4.0并不是一种与传统割裂的革命性的东西,而是在他们国家企业全面实现自动化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德国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非常高,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小。当他们每个企业的生产制造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后,企业内部已经非常高效的基础上,如果还要继续发展并保持领先优势,就不能只在企业内部考虑问题,企业内部也没有多少可提升的潜力了,需要将相关企业连通起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制,这才是工业4.0提出的初衷,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生产方式,而是在他们优异生产水平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总体来讲,我们国家企业发展的时间不长,水平不高,但各界人士尤其是媒体很喜欢将工业4.0描绘成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可在德国,它更像是在良好基础上的一个传承与发展。

 
我国工业信息化、自动化现状

回看我国工业基础,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我国工业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中,能够完全实现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的企业仅占少数,在京津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仅有知名外企和部分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国有企业可以达到相应水准,我国其他区域虽有类似高水平生产企业但平均水平更低,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存在人才短缺、技术水平低和创新能力差等问题。所以我们国家工业基础相较于德国、日本、美国等传统工业强国落后很多,可纳入先进生产方式的企业基础相当薄弱,我国若要实现工业4.0或者智能制造所畅想的工业美好未来,相比上述国家存在一个较大劣势,就是他们已经全面实现了工业3.0,即以信息化自动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对于我们更容易实现。但并不代表我国需要先完成工业3.0再去推进工业4.0,由于信息、通信等各种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可以也应该走一条与传统工业发达国家不一样的路子,即借助新技术一边在高水平企业间推进工业4.0,一边完成落后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除了工业基础外,工业4.0所涉及的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家庭、服务互联网、现代物流等诸多领域在我国的发展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当然我国也具备一些快速推进工业4.0的独特优势。首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转型,我国工业也确实具备了一定条件,总规模非常庞大,且优秀的企业基本能够支持与整个系统连接。其次,政府大力推动。近两年国家层面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及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等政策已经或将要陆续出台,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到"中国制造2025",地方相关政策在先进制造/智能制造领域形成全覆盖,政策优势已经形成。由于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决定了我国可以更准确更高效的集中力量发展某一领域。再次,我国互联网及基于互联网的各类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对于工业生产与互联网、移动物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结合紧密的工业4.0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技术优势。同时,我国巨大市场所带来的优势。2014年,我国仅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就突破了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工业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也对工业4.0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最后,我国综合国力稳步增强、产业环境加速完善、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善于整合资源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等多种因素都有助于加快中国实现工业4.0的步伐。

 
我国迈向工业4.0的发展建议

我国向工业4.0迈进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种资源,避免重复或过度投资以及浪费。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的予以推进,以试点推进全局,每阶段设定主要工作内容与阶段目标,防止盲目快进。理性应对,防止过度炒作导致的民间资金疯狂涌入,控制投资风险和泡沫。第二,打好工业基础,深化推进两化融合,强化市场竞争,改造提升或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提高生产、库存、管理、决策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只有大多数工业企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才拥有实现工业4.0的产业基础。还应注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在企业价值中的占比,促进各行业各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等等。

总之,不论是叫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先进制造,它一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最优分配,各种社会角色怀着坚定信念、立足于自身条件做好份内的工作,只有这样,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梦想才能最终实现。

 
  CMIC相关专题 更多
  CMIC研究报告 更多
· 2014-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2015-02-10
· 2014-2015年中国中央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2015-02-10
· 2015-2020年中国制造业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15-07-13
· 2014-2015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2015-02-10
· 2015-2021年中国政府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及现状调研报告 2015-05-26
· 2015-2020年中国工业4.0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15-05-04
· 2015-2020年中国自动化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预测报告 201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