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更多>>

赛迪院长张立:中国新

全球范围内,中国步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首页 > CMIC专家
张建伦:我国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4-07-21 14:17:13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张建伦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竞争力较弱的产业会逐渐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更具优势的地区转移。因此,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是伴随区域产业发展的持续、动态过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具有重大意义。2012年以来,为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对接活动,加快了我国各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2012年7月,工信部发布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以推进产业在区域间的有序转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东中西产业协调发展。“目录”不仅针对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进行了分类指导,明确各自的产业发展方向,而且按照省份分行业提出发展重点,明确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带或产业园区(集聚区),突出了各地的特色优势。
 
    二是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2013年年初,工信部发布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提出东北要依托10个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完善以装备制造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面向东北亚和俄罗斯开放的重要门户,打造国际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东部要利用36个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市场机制,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中部要依托21个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加快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及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西部要发挥9个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的资源优势、11个重点经济区的产业基础和44个重点承接载体的功能,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和绿色食品基地及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基地。
 
    三是制订《产业转移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试点工作方案》。2013年5月,工信部印发了《产业转移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产业转移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试点。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产业转移项目为切入点,坚决防范落后产能转移,探索建立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工作的机制和程序,创造产业政策和土地、财税、金融、环保等政策协同配合的沟通渠道和接口,总结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工作经验。
 
    四是开展了产业转移对接活动。2011年起工信部先后在乌鲁木齐、郑州、兰州组织了一系列产业转移对接活动。2013年6月兰洽会期间,工信部和甘肃省共同主办了“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甘肃省工信委对拟签约的工业项目和产业转移承接项目进行了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剔除了一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项目,有关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与甘肃省86个县区结成帮扶对子,对县区特色产业进行了调研考察,实地进行了帮扶项目洽谈,这是对扶贫开发模式的创新。
 
    通过一些列政策的指引,我国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工业投资逐步向中西部流动,中西部工业实现快速增长,产业转移层次有了明显提升。
 
    但是,随着当前我国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突出表现是:产业转移层次较低,项目引进难度较大,产业转移缺乏统筹,产业投向不尽合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为此,广大中西部地区应从资源和要素配置方式以及优化投资环境方面考虑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优势,而且充分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培育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产业。
 
    一是明确各地产业发展定位。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与定位。要结合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状况,通盘考虑产业转移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引进的产业和项目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又能够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和城市文化相结合。
 
    二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各地不仅应当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广阔、能源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以及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后发优势,吸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港澳台以及国外等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经济增长的总量,而且更应当围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机制,以推动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步伐,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质量,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三是实施错位发展策略。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当积极寻找具有本地特点、区域特色和资源特征的发展方向,坚持发挥区域特色与形成产业进程优势相统一,引导各个地区、不同产业之间实现差别化竞争。同时,利用各地资源、产业、区位之间的互补性,广泛开展交通、能源、经济、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水平。承接地之间应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通过发挥自身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之间实现和谐、共赢发展的局面。
 
    四是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既是改善经济环境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推进政府管理机制改革,取消和下放审批权限,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其次是加强工业园区、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奠定基础。第三是建立公正的法律环境、公平的产权环境、诚信的金融环境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营造富商、安商的投资氛围。

责任编辑:WY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