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CMIC观点
CMIC:工信部解读工业通信业发展六大热点

发布时间:2018-03-23 11:14:55

来源:赛迪-中国电子报

作者:徐恒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编者按:1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17年工业和通信业发展情况举办发布会。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了2017年全年工业和通信业发展情况,并与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张峰就实施《中国制造2025》、5G、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业经济趋势等热点话题,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本报特刊发现场问答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热点一:《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将在近期启动创建。
 
  记者:去年,“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请问“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前实施的最新进展如何?今年的主要工作又有哪些?
 
  苗圩:“中国制造2025”启动实施两年多以来,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也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五大工程在稳步推进,国家级示范区将在近期启动创建,一批重大标志性的项目和工程陆续落地,制造强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五大工程实施的情况来看,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现在一共有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我们还培育了4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了以国家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要补充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另外像大飞机、集成电路、新材料、飞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5G、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工业强基工程方面,去年支持了331个重点项目,像高速动车齿轮传动系统、核发电系统所用的泵用密封件等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在智能制造工程方面,428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206个项目进行了试点示范,发布了22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初步建成了一批数字化的车间和智能工厂。在绿色制造工程方面,支持了225个重大绿色制造的项目,打造以绿色标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方面,去年取得了重大技术成果,例如C919大型客机成功实现了首飞,AG600水陆两栖飞机去年年底成功实现了首飞,时速超过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蓝鲸一号”等一批高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国制造2025”成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双边、多边合作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特别要强调的是,“中国制造2025”是开放的体系,是包容的体系,我们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战略、标准、技术、人才、高端制造装备等方面广泛地开展了合作和交流。比如我们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开展了“中国制造2025”与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交流,还建立了中欧、中法、中意工业能效合作和绿色制造工作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时强调,继续推动“中国制造2025”同法国未来工业计划全方位的对接。
 
  另外,2018年我们将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深入实施好五大工程;二是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三是培育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四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百万个工业企业“上云”等工程;五是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落实好今年钢铁去产能任务,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六是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交易性成本等。我们有信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深入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后续的工作任务,达成最终的年度计划目标。
 
  记者:2017年8月份,美国对中国发起了301调查,如今美国即将发布301调查结论,有可能对中国进行电子产品的制裁,您认为这如果有影响的话,将如何影响中国国内技术产业发展?
 
  苗圩:2017年8月份,美国对中国发起了301调查,对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态度是明确的,我国商务部已经就此事明确进行了表态。从工信部的职能出发,我想就“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问题做一个回答。
 
  中国的产业政策主要着眼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始终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决不是政府代替企业大包大揽。中国制造业也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会动摇,这是我们实施“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而且所有的政策同样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包括中资企业,也包括外资企业。总理宣布过“中国制造2025”对内外资企业是一视同仁的。在这方面,去年1月份,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同等适用于“中国制造2025”政策措施。
 
  另外,回顾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进步,与我们扩大对外开放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发展中,我们会一如既往地进一步扩大对外资的开放,继续以真诚和开放的心态,欢迎各国企业继续进入中国市场,参与中国建设。
 
  关于知识产权方面,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在提倡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下,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没有也做不到强制让外商企业对中国转让技术。转让技术遵循企业自愿的原则,遵循市场化的方向,也是企业自主作出的一种选择。
 
  另外,从开放合作上来说,我们还是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的时候,坚持继续“引进来”和鼓励“走出去”双向开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到中国来发展,同我们一起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热点二:工业经济发展
 
  •2017年工业经济处于近三年最好的水平,这为工业经济运行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2017年工业经济发展超出预期,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请问去年全年工业经济运行的态势有什么特点?2018年运行趋势又将如何?
 
  苗圩:2017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主要指标明显改善,整体上形势好于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了6.6%,处于近三年最好水平,这些为工业经济运行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归纳起来去年工业运行有五个特点:
 
  一是工业运行更稳。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是6.6%,比2015年和2016年加快了0.5个和0.6个百分点,改变了自2010年以来单边放缓的走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结果,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了2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了3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54个百分点。这些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是经济效益更好。2017年企业利润增幅创造了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21%,比上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去产能成效的显现,近几年比较困难的原材料工业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好转,2017年利润大幅度增长,原材料行业利润增长了46%,高于整个利润增长的一倍以上,拉动整个工业利润增长超过了10个百分点。
 
  三是结构调整更优。我们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打好去产能攻坚战,2017年5000万吨钢铁去产能任务将超额完成。另外长期扰乱市场秩序的1.4亿吨地条钢去年全面出清,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了77%,这也达到了5年来最好水平。同时,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的制造业,全年技术改造投资占整个工业投资比重达到了45.5%。另外,还推动了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等重大工程,推出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促进消费品工业的升级步伐。在消费品行业中,有5000种产品实现了内外销的同线、同标、同质。
 
  四是先进制造业发展更快。我们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启动创建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持续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另外,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全面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一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13.4%,快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电子制造业增速达到13.8%,装备制造业增速达到10.7%,这些合计拉动整个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去年产量比上年增长了68.1%,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比上年增长了51.1%,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取得了新成果。
 
  五是“两化融合”更深。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在去年由国务院发布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也在大力推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工业App也在商业化应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在持续提升。另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这项工作在扎实地往前推进,“两化融合”标准系列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立项为国际标准。到去年年底,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利用率达到了63.3%,制造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了70%,生产设备除了数字化改造,设备和设备之间联网率超过了39%,像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也在蓬勃发展。
 
  总体来看,2017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结构性调整在持续深化的情况下,全年工业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展望今年经济形势,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立足制造强国建设全局,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切实提高工业供给体系质量,全力巩固工业经济向好势头,以工业经济的向好势头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热点三: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和地图等技术都已经初具规模,所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已经基本构建。
 
  记者:《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备受关注,目前企业的反馈情况如何?有分析称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资质现在门槛依然过高,请问这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双积分制的推出能否弥补这一不利影响?未来门槛能否降低?另外,据了解,今年新能源汽车的政府补贴将会有很大的收缩,这是否会对企业带来生产压力,有哪些应对措施?
 
  辛国斌:积分办法将于2018年4月1日开始实施。在研究制定中,我们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包括中外资企业都深入参与了这个政策制定过程。据我们掌握情况,部分企业还面临一定的达标压力。我们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提醒企业要引起重视。
 
  同时我们了解到,各主要汽车生产企业也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布局和产品开发,努力提高汽车的节能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积分办法实施以后,也要积极开展积分交易,我们会搭建一个积分交易平台,让正积分和负积分能够通过市场交易来归零,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达到合规要求,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经营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工信部制定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已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适当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增加了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要求,就是要通过这个方式,推动新能源汽车健康持续发展。
 
  记者: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两大突破口,能否介绍一下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中国在国际上处于哪种水平?
 
  苗圩: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来看,一是中国目前处在世界前列,无论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还是从充电设施建设普及程度来说,中国都处在前列。去年我们产销量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累计保有量达到18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二是技术水平明显提升。2017年年底达到的水平和2012年相比较,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提高了两倍,价格下降了70%。另外,现在一批领先的企业纯电动汽车主流车型续航里程都可以达到300公里以上,这与国际水平相当。三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整个产业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动力电池方面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动力电池生产国。四是企业竞争能力大幅度提升,有4家企业进入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0名,新能源客车出口已经多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电池电机企业已经为国际跨国汽车企业成功提供了产品,成为了它们的供应商。五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稳步推进。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建成了规模化的充电服务网络,国家电网公司也在高速公路的沿线布局建设充电设施。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抢占先机的重要机遇。
 
  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积极性在持续高涨。在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产品的市场化方面,在产业链的布局、测试示范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突破。在这方面,我们跟美欧日的发展情况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在加快追赶。从整车企业来看,我国大部分主流乘车企业已经在部分量产的车型上前装了L1级驾驶辅助系统,达到美国标准。部分企业计划在2017年年底到2018年年初,在少数高端车型上前装L2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另外L3、L4处在研发和实验阶段。从车辆的关键技术来看,企业在前装预警、车道线偏离预警、全景泊车辅助方面推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另外,商用车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已经装车应用,像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核心的传感器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储备。另外横向和纵向驾驶辅助决策和控制功能基本实现。从基础支撑的技术上来看,我们在LTE-V2X和5G-V2X等通信技术领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另外,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和地图等技术都已经初具规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已经基本构建。
 
  热点四:5G
 
  •我们将依托第三阶段5G技术研发试验,注重“标准、研发与试验”三项工作同步开展。
 
  记者:有评论认为,中国可能率先成为5G大国,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中国5G发展现状如何?
 
  张峰:当前,5G正处于标准确定的关键阶段,国际标准组织3GPP将于今年6月完成5G第一版本国际标准。我国2016年年初率先启动了5G研发和试验,进一步促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今年1月我们召开了第三阶段规范发布会,向参与企业颁发了“课本”和“考试大纲“,标志着研发试验正式进入了第三阶段,将推动5G系统设备基本达到预商用水平,为后续5G规模试验和手机入网检测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2018年是5G标准确定和商用产品研发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依托第三阶段5G技术研发试验,注重“标准、研发与试验”三项工作同步开展。同时,鼓励企业包括国外一些合作伙伴,积极参与5G研发和试验,应该说,现在除了中国制造商,国际制造商也在积极地参与,在芯片领域也是一样。我们鼓励他们更好地合作,同时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还要发挥引导作用,推动5G成熟和商用,同时也积极引导产业界按照研发的规律,快速稳妥地协同推进5G的发展。
 
  在国际合作方面,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倡导推动5G标准形成过程中,形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5G标准,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动5G更快、更好发展。
 
  热点五:人工智能
 
  •继续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手段,务实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记者:人工智能持续升温,业界对人工智能是真热还是虚火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请问一下,2018年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规范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苗圩:人工智能现在确实是全球一个热门话题,中国也不例外,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发展战略性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始逐步显现,例如企业研制的自动翻译系统准确率达到了99%。另外,新一代智能手机刷脸系统,比过去指纹识别要方便得多。在工业领域实际也有大量应用,比如机器人,过去都是程序控制的,现在新一代机器人带有人工智能,可以学习模仿人的动作。新一代生产线已经可以做到在线实时检测,自动补偿,甚至包括刀具的磨损、换刀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完成。无人驾驶汽车或者智能网联汽车已经开始上路试行驶。人工智能离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远了,下一步我们将着力规范和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按照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手段,务实地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融合。
 
  一是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促进这些技术和产品更好地融合发展。二是重点突破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放平台等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三是继续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前面我提到了,这是“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一,来推广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四是构建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和测试评估平台等公共支撑体系。同时,还要加大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指导,引导各地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的发展格局。
 
  热点六:宽带网络发展
 
  •目前我国制造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60%,大中小企业从浅层次协同协作,向深层次融合融通演进。
 
  记者:近年来,我国围绕信息基础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4G发展、光纤网络建设等方面。请问过去一年我国宽带网络发展取得哪些新进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带动和促进作用?
 
  张峰:2017年,信息通信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网络能力方面,固定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72.5%,提前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其中,光纤宽带用户达2.9亿,占固定宽带用户的比重超83%,50M以上高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70%;4G用户近10亿户,渗透率达70%,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全国建成125个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部分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信息服务方面,2017年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76.4%,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4%,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同比增长26.7%,全年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775MB,是上年的2.3倍。上市互联网企业营收连续6年增速都超过了40%。移动App数量达216万款,分发规模超过7600亿次。
 
  融合应用方面,互联网与消费领域深度融合,培育内生增长动力,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引领全球。截至去年10月底,我国网络零售额超过5.5万亿元,同比增长34%;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150万亿元,居全球首位。同时,互联网与生产领域加快融合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前我国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近40%,实现网络化协同的制造业企业超过30%,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超过20%。在家电、机械、航天等垂直领域,涌现出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60%,大中小企业从浅层次协同协作,向深层次融合融通演进。

责任编辑:言笑晏晏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