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CMIC观点
CMIC: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主战场 创新仍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17-03-22 09:46:06

来源:赛迪-中国电子报

作者:徐恒 慧芳 闵杰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振兴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把脉。在实体经济中,制造业具有主体地位,是实体经济的骨架和支撑,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
 
  撸起袖子,形成合力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中国制造”带来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目标是加快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当前,《中国制造2025》“1+X”规划指南全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政策落地比政策出台更为困难和复杂。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牛弩韬看来,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中,合力仍然亟待形成。
 
  “目前各地正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落地实施,组织了一系列宣贯活动,配套了一批支持政策,全国一盘棋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格局初步显现。不过,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建议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强政策协同配套,营造社会协同氛围,从而形成协同推动《中国制造2025》落地实施的强大合力。”牛弩韬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记者在两会采访中了解到,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目前部门间政策的联动、协调、互动不足,导致有些政策部门化、碎片化,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企业“获得感”不强。牛弩韬表示,强化部门协同配合的同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尊重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才环境上的差异性,细化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并以此作为重大项目和资金统筹的重点方向。指导各地挖掘发展潜力,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推动产业集群、特色发展,实现区域错位、差异化竞争,形成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格局。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也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要因地制宜,每个地区都要依托自己的禀赋、特点和基础优势推进传统产业作出改变。
 
  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覆盖面广,涉及的部门众多,因此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多。对此,牛弩韬认为还要加强政策协同配套,开展制造业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梳理清理,做好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进一步细化完善政策配套,建立健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促进产业政策加快向功能性、普惠性转变,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同性、互补性、一致性。
 
  创新驱动,任重道远
 
  振兴制造业要抓住关键,创新驱动则是关键之一,创新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因此,如何创新也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依靠自主创新,突破高精尖技术,打造优质产品是补高层次供给短板的重要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原所长何力也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尽管目前在一些基础领域我们还不能样样做好,比如我们在人工智能的核心芯片、互联网的核心路由器芯片等基础方面还有欠缺,但是一定要先把智能化体系、网络化服务等能做的都做到最好,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掌握核心技术,在创新中夯实基础,在创新中发展。
 
  “《中国制造2025》正在实施,我们要加强生产技术创新和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要沉下心来,以工匠精神做好细节,提升品质。”何力坦言。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虚拟经济,唯有创新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尽管实体经济整体上困难重重,但是符合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的领域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也是资金投入的热点。”杨元庆表示,“我们要通过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增强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培育增长新动能,逐步改变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悬殊的投资回报率差距。”
 
  他建议,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在科技创新计划中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凡是市场导向明确的产业技术创新项目都应以企业为主,更多地在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国家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
 
  当然,提到创新就不得不提到科技成果转化。全国人大代表、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魏岚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创新成果的转移对接过程中,存在知识产权等科技成果定价机制不健全、时间长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交易难,影响了科技成果及时落地转化。她建议国家加快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交易机制。
 
  此外,在采访中,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也是代表委员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提出的解决之道。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已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列为五大工程之首,“十三五”期间,将在重点领域布局15家左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创新链条的断裂环节,解决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所谓的‘死亡之谷’,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凝聚在一起。
 
  目前我国已成立了两个国家级创新中心,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布局2~3家国家创新中心。
 
  激情燃起,企业家精神
 
  今年两会期间,记者发现,代表委员对人才培养尤其是企业家队伍建设保障《中国制造2025》落地这一观点,强调得较为突出。
 
  作为《中国制造2025》“1+X”规划指南的一部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指出,要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着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代表委员已经意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家这个“关键少数”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认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我国企业积极把握这一轮产业变革,创新能力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较明显。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鼓励企业家敢为人先,勇于试错,推进战略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等,用企业家精神燃起创新创业的激情。他还强调企业家也是工匠精神的弘扬者。“一个好的企业必然追求高品质、好品牌。我们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培育带动一批专注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企业家队伍,推动‘品质革命’向纵深发展。”李朝兴表示。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完善政策体系,通过培训、激励等举措,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家队伍。
 
  为更好地建设企业家队伍、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王信也建议要提高企业家队伍综合素质,制定实施企业家培训规划,着眼于提升能力素质,对规模以上企业经营者进行一轮高层次、国际化、重实效的系统培训。

责任编辑:拂晓晨风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