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CMIC观点
CMIC:中欧“产能合作”与“走出去”战略

发布时间:2015-10-13 08:04:25

来源:中国工业评论

作者:孙兴杰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产能合作”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新高地,也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新内涵,以产能合作的形式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升级,以产能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国际产业链的塑造之中。配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走出去”的不仅是中国的产品,更是中国的产业。
 

  在过去30多年间,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影响到各国普通民众的生活。而在未来,“中国产业”也将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道风景,影响到全球普通民众的就业问题。
 

  中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而欧洲则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中欧之间在产能上的合作,欧洲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与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相结合,共同开辟第三方市场,可谓互补。中欧产能合作不仅顺应了世界经济合作从贸易向专业转换的潮流,也能够提振世界经济的增长,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产能合作的终极目标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工业化”,探索绿色环保的工业化模式。
 

  产能合作是“走出去”新形式
 

  4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上说,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这是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推动形成优进优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可以说,产能合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中国融入和介入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新杠杆。
 

  中国的经济腾飞得益于开放战略,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等要素进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大进大出”的开放战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贸易对全球经济的提振效应大为减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缩水,经济增长1%,贸易增长只有0.7%。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需求不足以构成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无论美国还是欧洲都在积极推进“再工业化”。这一变局意味着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深刻的重构,美国和欧洲作为最终消费品市场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供应链却在转移。一是发达国家自己重振制造业,二是新一轮工业化革命正在悄然启动,发达国家依然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产业结构的变局意味着全球经济的重心从贸易转移到价值链,在产业链末端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轮大洗牌中的发展空间会受到挤压。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就必须在全球产业链上不断攀升,不能止步于全球的装配车间,而需要成为真正的产业革新的中心。中国进入工业化的后半段,不少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产业链的竞争实质在于在全球产业的分工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和位次,如同金字塔一样,越向上,控制力越强,在价值分配中也占据主动权,更重要的是可以灵活机动地调整产业发展方向。
 

  以制造业为例,最后的装配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是核心零部件还是由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控。日本的家电行业看上去已经衰落,但是产业链的上游依然在日本。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不仅来自于体量,也来自于质量。中国经济的突围来自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中国3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只有开放、竞争才能得到真实而有生命力的提升,中国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也是在开放与合作过程中慢慢提升与积累起来的。
 

  产品“走出去”帮助中国亿万民众脱贫,而要真正致富,就不能继续现有的发展模式,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为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创富”的功能不太强大,但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逆转,劳动力价格挤压了这些产业的盈利空间。破产与产业转移变成了市场自发的行为,而产能合作则是顺应市场的变化的一种主动的自我调适。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有些年头了,最初主要是资源型企业,尤其是国企、央企购买石油、矿山等资源。最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频频出手,跨国并购,或者购买知名的品牌,或者购买核心技术,产业内的并购与合作不断增多。中国资本“走出去”,可能很多人会选择买房置地,但是真正能够提高中国竞争力的还是产业的合作。
 

  产能合作既是目前中国“走出去”的新方向,也是对外开放升级的支撑点。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原则和路径,国际产能合作就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新路径,以装备制造业和国际产能合作“结缘”世界。
 

  这个世界,正在不断变化。除了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之外,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工业化。国际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表明,经济的繁荣还是离不开制造业。有不少学者认为,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将制造业外包出去,影响了就业,也削弱了美国的竞争力。产能合作将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尤其是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将为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过剩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工厂,但是国内市场又比较狭小,需要外部市场的开放,唯有如此,才能拾级而上,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美国,中国制造和中国需求(尤其是大宗商品)拉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未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主要来自中国的产业(资本)以及中国的需求(最终消费品),由此,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将发生深刻的调整。
 

  中欧产能合作的基石
 

  李克强总理访问欧洲期间,产能合作成为中国和欧洲工商界热议的话题,也是中欧未来合作的新领域。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这是中欧经济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相比之下,双方的投资增长要远远快于贸易,尤其是中国对欧投资出现了300%以上的增长率,可以说,投资是中欧合作的高地,产能合作意味着中欧经济的深度融合,也是中欧发展战略对接的重要的管道。
 

  从宏观战略来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欧盟的投资计划可以实现对接,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欧之间的战略合作能够拉动整个欧亚大陆内部的发展。中国向西,欧洲向东,共同提升欧亚大陆内部的工业化水平。
 

  欧亚大陆一直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舞台,当代世界的主要冲突和矛盾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从地中海到阿富汗,从高加索到印度洋,形成了一道“不稳定弧线”,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滋生,究其根源在于这一地区没有进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入了全球市场,但是其社会和国家没有经历工业化的洗礼,没有形成稳定可靠的财富分配体系。石油工业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尤其是石油开采行业更是如此,欧亚大陆腹心地带的人口普遍年轻化,这些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也关乎社会稳定。只有比较完备工业体系才能吸纳如此众多的劳动力,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中国和欧洲来说,欧亚大陆内部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是稳定的能源供给,中东和中亚的石油和天然气是中国和欧洲工业化的血液;二是这一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可以降低中国与欧洲需要承担的潜在的安全成本。此外,高铁等交通通信技术促成了“距离的消失”,但是,连接中欧之间的基础设施需要“途经”中东、中亚等地区,如果这些地区没有进入全球化的网络之中,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距离就会被拉长,而且未来这些设施需要持之以恒地加以维护。
 

  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与欧洲投资计划的对接需要欧亚大陆腹心地带的共同工业化,而这一地区的工业化启动需要外部产能的输入。
 

  中国、欧洲以及欧亚大陆腹心地带处于不同的工业化进程之中,中国处于工业化后半段,而欧洲需要升级工业化或再工业化,中国和欧洲都在进行工业的智能化设计,也为其他地区的跨越式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德国正在实施工业4.0计划,法国、英国也有各自的制造业发展的计划,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更是提出了规模达300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欧盟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一体化等领域将加大投入,但是欧盟设立的投资基金规模并不大,主要依靠民间投资。
 

  中欧之间的产能合作至少在三个领域可以实现合作:一是政府层面的推动,政府是规模巨大的投资计划的倡导者,李克强总理访问欧洲期间倡议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这一倡议收到了良好的反响,也为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二是企业之间的合作,中国在出台的相关《意见》中提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产能合作的主体是企业,这就要求中欧市场之间的对接,需要中国企业更多地了解欧洲相关的法律规范,欧盟是一个法律的联合体,各种法律之复杂,让很多中国企业望而生畏。三是金融合作,为产能合作提供金融服务的保障,产能合作的本质是资本合作,亚洲基础设投资银行的设立也为中欧产能合作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
 

  李克强总理在访问法国期间签署了《深化民用核能合作联合声明》,加强中法之间在核能领域的合作,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电产能。此外,中国的高铁、纺织、化工等12个领域也是政府努力推动“走出去”的产业。中欧产能合作就是实现优势产能之间的对接,发挥“核聚变”的优势,携手开拓第三方市场。中欧产能合作也可以减少彼此的疑虑和戒备,尤其是昔日欧洲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需要外部技术、资金、管理的支撑,中、欧携手帮助这些国家建立产业,推进工业化。欧洲国家对这些地区的了解和研究要优于中国,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减少中国产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障碍。
 

  世界经济处于新一轮变局之中,国际产能合作不仅会改变各国经济合作方式,也会改变全球产业链的生态。中欧之间的合作可以推动全球产业布局的均衡化,中国的制造能力已经有目共睹,但需要进行升级,而欧洲依然是技术研发的高地。中国和欧洲都为对方提供了“替代性”选择,中国可以减少对美国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欧洲也可以借助中国进入东亚市场,分享东亚经济发展的红利,由此获得了更大的经济腹地和回旋空间。
 

  美国主导的贸易版“两洋战略”,目标也是升级全球经贸合作的规则,虚化WTO在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核心地位。TPP将中国排除在外,TTIP的谈判需要协调欧盟成员国内部的立场,加之,欧元区的危机未消除,短期内难以达成协议。“一带一路”战略和欧洲投资计划为亚欧大陆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中欧产能合作及其在第三方市场的开拓,不仅可以推动欧亚大陆内部的工业化,也可以重塑全球的产业链,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次。
 

  中欧产能合作既符合中欧双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又是欧亚大陆“共同工业化”的契机。产能合作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最新形式,也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塑造全球工业价值链的支点。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跃升,从贸易国家向金融国家蜕变,需要做好产能“走出去”这项系统性的工程。国际产能合作也是中国开放倒逼改革的又一次契机。

 

(责任编辑:紫叶)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