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CMIC观点
CMIC:基于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15-10-08 12:36:35

来源:赛迪中国工业评论

作者:丁明磊 陈宝明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制造业是国家整体产业体系创新的源动力。《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需要进一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加强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组织形式


 
  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目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遍地开花,各级政府纷纷给予大力支持。科技部推动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有近150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北京地区就已超过了100家。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性技术既是企业进行技术学习和发展专有技术的基础,也是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行业科研院所作为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的主体,但是随着科研院所的转制,原有的研发资助体系有所弱化,由于产业核心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须长期投入并有风险性,往往与单个企业所要追求的即期利益相矛盾,导致近年来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薄弱。产业技术联盟作为技术进步的中间组织,可以成为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产业技术联盟是产业内相关技术创新主体具有共同利益的联合体,具有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内在动力,在组成机制上有利于解决制约产业共同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问题;其次,产业技术联盟本身贴近市场需求,是产业内开发、生产与应用的综合体,有利于提高共性技术的产出和扩散效率;最后,产业技术联盟有利于集中产业内研发资源,增加行业技术储备,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以科技部2010年批准的两批56家试点联盟为例,2009-2011年,这56家试点联盟组织开展合作创新项目1156项,项目经费达291.93亿元,获得专利4232件,合作共建研发机构346家。多数联盟都承担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计划项目,承担着产业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并已突破了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例如,新一代煤(能源)化工联盟组织实施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工业化技术开发和试验取得成功,实现了煤制烯烃技术的突破。煤层气联盟仅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煤层气评价选区、钻井、压裂、排采、集输等五大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在汽车轻量化联盟组织下,开发出800MPa以上的高强度钢板并投入批量生产,汽车用铝板也取得较大进展。


 
  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首先,联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缺失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发展缺乏明确而稳定的技术战略和技术路线指导,使许多产业长时期内难以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造成产业技术发展引导力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主体缺失。我国多数行业内的大型企业普遍实力还较弱,难以承担引领产业技术进步和赶超的重任,而政府对竞争性领域偏重于产业政策引导,对产业技术发展的宏观协调和引导功能弱化,行业协会承担管理职能,缺乏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职能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引导模式。产业技术联盟首先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自组织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其次,产业技术联盟可以有效地组织产业技术力量,共同研究关系企业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技术路线,并作为实施组织,有针对性地研发关系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从而成为引导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第三,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有机合作,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成果转化。农业装备联盟通过编制产业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集聚行业优势科技资源实施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大幅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联盟加强了上下游联系,指导上下游企业研发方向,组织开展了“通信与多媒体芯片封装测试设备与材料应用工程”,极大地提升了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城市生物质燃气联盟在山东淄博、广东深圳以及江苏宜兴等地建立了燃气化循环经济园区,联盟80%以上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示范。饲料联盟建立了15个试验基地、10条中试生产线、5个直接示范企业和38个间接示范基地(点),推广安全高效预混合饲料154.10万吨。


 
  推动联盟成员资源和技术共享,有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联盟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积极探索资源和技术共享的新形式和新机制。一些联盟组织成员企业制定技术规范,把技术规范作为固化联盟成果、促进成果共享的重要途径。比如电动汽车联盟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开发,形成了整车控制器功能定义及接口规范、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测试规范等一系列技术规范,使主要企业在规格、接口、测试等方面实现兼容,节省了企业研发的时间和投入。一些联盟通过促进现有实验室的开放与共享,使联盟中的中小企业能够使用行业内最先进的大型设备,并加快了新技术的应用速度。比如数字音视频编解码(AVS)联盟依托北京大学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对联盟成员共享开放专业级编码器、高清摄录机、高清信号发生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还组织核心成员制作了数百个测试码流,提供给联盟成员共享以及产业链上的其他厂家使用。一些联盟新建的实验室,如数控成形冲压装备联盟的智能锻压装备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瞄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建立开放共享制度,使之成为联盟成员合作研发的重要平台。


 
  带动创新集群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联盟发挥集聚产业创新资源的功能,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将联盟成员的集聚优势不断提升发展为集群创新合力。光刻联盟在成立之前,联盟成员单位的产品单独销售,与国外产品很难形成配套,产品难以得到客户认同,在联盟组织下,成员单位联合攻关解决产品间的配套问题,通过技术互补和衔接,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降低客户使用风险,从而提升了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联盟还将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集群发展雏形开始显现。集成电路设计联盟不仅向全国60%以上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推广国产EDA工具,而且通过网络化信息平台的建设解决集成电路技术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国产EDA工具的集群优势;冷链食品物流联盟集聚全行业所有100余家优势单位和500余名研发人员,通过基地平台、设施装备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力支撑并促进食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技术竞争,已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各种技术联盟之间的竞争,围绕着产业内核心主体,形成一个个集成的竞争模块,通过资源整合,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并最终取得共同利益。要应对这种联盟竞争,很难依靠单个企业,必须以联盟来对抗联盟。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对我国产业的控制力,包括专利池、知识产权封锁、技术垄断等,使我国产业成长空间受到压制。
 
  联盟通过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和资源共享推动产业发展。2009-2011年,56家试点联盟共组织对外技术转移952项,推广标准478项,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177项。TD联盟组织各成员单位积极推动TD-SCDMA/TD-LTE的标准制定及技术演进,形成了TD-LTE和TD-LTEA两项国际标准。开源及基础软件联盟以U-系列标准为纲领,为移动终端、云计算、电子政务等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WAPI联盟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虎符TePA”和WAPI标准技术,目前全球无线局域网芯片厂商均已支持WAPI。联盟建立了一定的资源共享机制,2009-2011年,56家试点联盟组织联盟成员共享知识产权逾2万件,其中实现交叉许可专利近14000件,成员单方许可达到约6100件,组织共享大型仪器设备5562台套。


 
  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被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但是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还缺乏长效机制和组织形式。从国外经验来看,产业技术联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进了产学研结合,比如美国生物医药技术联盟(Biomedical Technology Alliance)就是以促进学术研究机构与产业结合为目标。联盟通过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了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和技术标准,有力支撑了行业和区域创新发展。


 
  产学研结合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单靠企业自身的能力难以满足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部的压力需求,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大学和科研机构在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时,进一步认识到科研只有从产业需求中来,才能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成果,培养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例如,中国铝业化原料紧张、价格上涨的压力为技术创新的动力,联合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16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了“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资源保障、节能减排、高端材料三大方向进行攻关。


 
  市场机制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


 
  市场开始成为驱动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力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自主的选择合作伙伴,协商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并分配合作成果。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如钢铁可循环流程、新一代煤化工、农业装备、煤炭开发利用等都是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产学研主动结合的结果。


 
  产学研结合开始向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推进,探索上下游联动、产学研用有机协同的模式


 
  一些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不满足于单元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围绕产业技术链的构建,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一是在产业领域内构造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链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出现,如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开发“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将创新从单元技术和产品延伸到整个冶金技术流程,建立全新的技术创新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二是跨行业、跨领域集成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出现,如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横跨汽车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基础材料等行业领域。三是围绕产业新兴技术及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开展产学研结合。如开发3G无线通信技术标准的TD-SCDMA联盟。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启示


 
  近一时期美国、欧盟、德国、韩国、日本等正在高端制造业抓紧布局,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来抢占高地。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是奥巴马政府自2012年起开始推行的政策,是奥巴马践行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承诺以及在2014年国情咨文中提出“利用行政权力推动制造业复苏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由多个独立的、通过竞争胜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组成,每个中心都聚焦于特定的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一种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由联邦、州或者地方政府支持成立,重点是将公私资源结合在一起,营造更加有活力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2012年8月,美国国防部以增材制造为示范建立第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2013年7月,奥巴马进一步提出十年内使制造业创新研究院数量达到45个。
 
  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了一个所谓“产业共同体”的平台,研发、工程、制造等多个主体的共同目标是加快把发明转化为产品,同时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特色包括:1.中心是基于开放的创新和合作,凝聚企业、大学和社区学校以及联邦机构共同投资技术领域;2.中心将促进多学科背景、产学研各个方面专家团队的形成,加快竞争前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3.中心提供了许多共享的设施去提升实验室验证的规模,快速熟化技术;4.中心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培训,提供设备和基础设施,帮助中小企业发展;5.通过多种手段培养领军人才,如在中心和学校、科研机构的双向任职。


 
  美国政府主导推动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以下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其一,国家战略目标导向,政府和市场接序推进的平台网络建设。首先,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规划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是在国家战略和规划下进行的,体现了国家意志和目标。其次,为产生重大经济影响,联邦政府通常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投入,随着市场的成熟,政府财政资金退出,将大部分由私营部门和其他渠道保障。
 
  其二,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体多用”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中心的总体工作重点是通过合作集成各方能力,提高应对跨领域的制造业挑战的能力。从已建成的中心来看,一方面打造自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发挥“区域和产业创新基地”的功能;另一方面均与企业、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非赢利机构和实验室结成了广泛的创新联盟,带动非联邦及私营部门的大量研发投资;同时,根据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集合政府和市场资金,进行对外研发项目的发布,引导产业研发方向。
 
  其三,通过优化政府投资和协调多方利益相关者目标,充分发挥“产业公地”的重要使命。可以看到,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通过有效协调联邦政府各部门投资和私营机构等投资,实现在国家目标与多方利益相关者(包括区域、公共和私营机构等)目标的协调,在统筹规划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同时,中心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公地”的重要使命,即许多制造商(尤其是中小企业)所共享的知识资产和有形设施,有助于加速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借鉴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方法,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抓住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加强相关的机构建设。


 
  推动联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下一步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联盟发展的引导。近年来,各行业成立了许多以技术创新为名义的联盟,但是很多并不具备联盟发展的实质条件,对于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当前,对于联盟发展的引导应进入以完善运行机制和充实创新内容为主的整顿提高阶段,特别是要围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要求,引导产业技术联盟形成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对于联盟的组建,应对联盟的范围和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二是对联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联盟发展的规章制度。不管部委还是地方层面,支持的对象都笼统指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形式是资金支持。按照联盟的不同特征而设置的更具体、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尚不多见。虽然支持联盟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联盟所在产业竞争力,政府的支持并不限于仅仅介入联盟的产业技术研发计划。政府可以根据联盟的不同类型,提供多种支持政策,如法律法规、资助、税收优惠、引导联盟制定和实施计划等等。对于不同类型的联盟,政策组合中的主导政策应有所差异。
 
  三是把联盟作为实现科技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于改善产业创新状况、提升总体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作为实现科技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政策工具。在处理两者关系上,科技计划和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应相互促进,互为依托。联盟有利于集中产业科技资源,开发产业共性、关键或前瞻性技术,并且贴近市场需求,从而使政府主导的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实现有机结合。
 
  四是处理好联盟的法律形式问题。联盟的法律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简单的协议形式存在,也可以非营利组织和合资公司的形式存在。国外绝大多数产业联盟设立为非营利组织,采用非出资制,以避免因会员中途退出要求返还其拥有份额而妨碍合作研究的实施,其所需资金由各会员分摊支付。非营利组织可以是正式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正式组织,与组织的性质和税收等问题有关。我国法律对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法人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的产业联盟只能注册为公司或采用协议形式存在。


 
  推动联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具体建议如下:
 
  其一,稳步推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技术创新联盟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有必要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创新国家科技计划实施方式,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业技术创新链建设试点,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形成,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推动构建区域性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及工程化研究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产学研各方积极性,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转制院所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作用,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
 
  其二,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研发机构(创新中心),深化产学研创新网络在战略层面的紧密合作。根据国家制造业发展相关规划和战略部署,积极引导和择优支持条件成熟的联盟建立营利或非营利性质的研发机构,如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心),探索在制造业关键发展领域通过产学研合作,以及多元市场化投入机制等,共同实现重大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学研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同时,由这些机构牵头,积聚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制定由产业驱动的发展路线图,据此协同研发共性关键技术,力推高技术快速高效产业化。
 
  其三,联盟以资本为纽带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实体,探索研发机构实体化新途径。应当看到,一些联盟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成员企业联合出资等资本运作方式构建研发实体,推动联盟技术成果进入实际应用。比如,淮河流域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联盟由成员共同出资组建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按照“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化公司”架构,集聚人才、科技、资金、资质、品牌等优质资源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
 
  其四,将联盟及其研发机构(中心)作为政府资助科技项目的重要载体。产业技术联盟所具有的创新主体合作特征,有利于科技成果的扩散和产业化,也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知识水平,从总体上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达到政府支持的科技研究的目的。

责任编辑:拂晓晨风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